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怎样走?电视剧《看万山红遍》以真实故事为原型,描绘了铜仁万山从汞矿兴衰到成功转型发展的奋斗画卷。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现实与艺术相互融合,展现出个体命运与时代节奏的同频共振。从追梦到梦想成真,这部反映万山蝶变的作品不久将与观众正式见面。

寻一份烂漫,看万山红遍
00:00 / -“这个戏在7月之前要完成所有制作。量大,时间紧……”说起从今年4月中旬就转入后期制作阶段的电视剧《看万山红遍》,该剧艺术总监、视效指导盛树华认为挑战的确很大。“一般像这样大题材的电视剧,同等制作难度的,后期都是在四个月到五个月左右,我们就两个多月,奔着最短的时间去完成。”
《看万山红遍》艺术总监视效指导盛树华
作为中宣部中央文产资金重点影视扶持项目、“建党百年”主题重点跟踪项目、国家广电总局2018-2022年重点项目规划选题及2020年度贵州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该剧自开拍以来就备受关注。历时90天的紧张拍摄,要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包装。后期剪辑、特效、配音等20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抓进度、抠细节,一段原片的修补、优化,一个镜头的处理,每一帧都花了不少心思。
“这个剧的故事开篇是2008年的凝冻灾害。我们在拍摄现场做了一些特效,通过风雪效果的营造,给演员一个表演的支撑点。后期还要进行大量的弥补,尤其像全景,有纵深感的画面这些,要尽量去还原当时的情景。”盛树华说。
后期制作一丝不苟,与剧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标准相一致。为了真实还原年代质感,剧组设置了大大小小300多个场景,搭建和改造场景超过2万平方米,铺设雪景场5万多平方米,使用群演近5000人次。拍摄期间,包括导演、制片、主演以及美术、道具、灯光、服装、化妆等在内的300多位演职人员一直扎根基层。
而作为该剧编剧及总制片人、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在创作中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他通过3年的采风,走遍了万山的山山水水,电视剧正是改编自他的同名报告文学。
《看万山红遍》编剧及总制片人、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
欧阳黔森介绍,“一个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是通过影像来讲述。基于报告文学,把它提纯上升到一个艺术层面来讲故事。冯白杨一个人的形象,浓缩了历届万山这些领导干部,他们艰苦奋斗的追梦过程。”
剧中真实还原了万山因汞而兴,因汞资源枯竭而面临绝境的种种。2008年又遇百年难遇凝冻灾害,万山人的心降到了冰点,男主角冯白杨挺身而出,带领万山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实现转型发展,使“千年丹都”浴火重生。
“首先你要告诉观众,我想讲一个故事给你,这个故事的深刻内涵是什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难题,而我们万山转型成功,一二三产齐头并进。他们的奋斗过程,实际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的见证。”欧阳黔森说。
该剧由“十佳电视剧导演”张多福执导,集结了保剑锋、张俪、韩栋、王乐君、寇振海等众多优秀演员。
扮演汞矿工人黄大跃的贵州籍演员潘宏梁在剧中和饰演冯白杨的保剑锋有多次对台戏。潘宏梁说,在自然灾害和失业的双重打击下,黄大跃的家庭、生活陷入极度痛苦,他整日惹是生非、浑浑噩噩,与冯白杨等人争锋相对。后来,在政策的帮扶下,他逐渐找回了自我,走出了困境,过上了新生活,黄大跃身上有着时代变迁留下的深深烙印。
演员潘宏梁在《看万山红遍》中扮演汞矿工人黄大跃
“我并非单纯地去演绎黄大跃这个人物。我觉得他们这代人经历了一段挣扎的痛苦期之后,从他们的笑容上,可以体现我们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的转型是成功的。”潘宏梁感慨地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除了该剧中的黄大跃、冯白杨等角色,大量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人物形象,在欧阳黔森的笔下活跃起来,义务和责任也化作了他们骨子里的担当。“冯白杨这一类型的人,是一种先进人物、先进思想的代表。我们不单有冯白杨,还有管理局局长周本才,张俪扮演的扶贫队长林芳菲,以及很多乡党委书记、乡长等等。这是一幅群像图。”欧阳黔森说。
从追梦到梦想成真,这部反映万山蝶变的作品不久将与观众正式见面。欧阳黔森透露,剧中年代画卷和灾难塑造看点十足,将带来巨大视觉冲击。“在类型片里面,这种凝冻冰雪灾害的电视剧,我们国家原来还没有。贵州的凝冻,不是北方那种鹅毛大雪,它在剧中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还是很大的,我们相信在前五集一定能抓住观众。”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电视剧,《看万山红遍》在创作上立意高远,在艺术表达方面还运用了贵州方言、音乐等元素。在展示极具特色的壮美山水、风土人情之余,还将为观众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看在贵州、听在贵州、传承在贵州、蝶变在贵州,有这么一种意味在里面。我们通过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展现在贵州发生的这么一个故事。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样的电视剧承载了国家意志。”盛树华表示。
(部分图片由《看万山红遍》剧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