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土家族作家、文学评论家思基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41780060
积分商场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土家族作家、文学评论家思基

思基,原名田儒壁,笔名胡田,中国优秀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20年4月26日生于贵州省印江县官庄村一户贫苦的土家族农民家庭。风光绮丽、充满神奇色彩的梵净山赋予幼年思基以灵慧,但他家境贫寒,无钱读书,思基的命运,很可能像当时多数贫苦孩子一样,终生于农事,终老于大山。事情的转机是这样的,思基得到一位名叫田用林的私塾先生所送的《三字经》,拿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少年思基非常高兴,遍访村里识字的人,开始了顽强的自学历程。11岁时,抚养他的兄长见他学习用功,遂省吃俭用,送他到缠溪小镇念小学。小学毕业后,思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印江县师资训练班。在师训班,他认真学习,功课总是获得优秀。此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曾以印江木黄为中心,展开同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其“打土豪、分田地”和“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为劳苦人打天下”的宣传,对敏感、善思的思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缠溪高小和县城师训班读书时,思基受中共地下党员严竞成的思想影响(此时,严竞成先后担任缠溪小学校长和师训班教导主任),严竞成用浅显的道理开导学生,给学生推荐进步书刊,用书刊中的英雄人物激励学生,使少年思基对革命产生了神往。这段时间,也是思基后来决定用文艺作武器投身革命奠定基础的时期。在严竞成的支持鼓励下,思基开始在当时的《印江日报》上发表了数篇讽刺、揭露国民党反动罪恶统治的诗歌、小说、散文、杂谈和小剧本。

1938年印江师资训练班结业,思基回到缠溪当了半年多的小学教员,即经严竞成推荐,到陶行知先生在重庆主办的战时教育社工作,成为该社机关刊物《战时教育》的一名编辑。1939年,山西阎锡山举办的民族革命大学(实际上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重庆招生。思基得到陶行知先生的支持,考上了这所学校。同年11月,“民大”师生北上抗日到达陕西,1940年2月到达陕北。思基遂转入陕北公学,随后又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学习。此后,思基又到王震任旅长的三五九旅当了一段时间的战士,又被上级抽调到新解放区任过村长,还到木工厂当过工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年勤奋苦读的书本知识,特别是如火如荼的抗日宣传和党对他的严格教育,使得这一时期内思基的文学创作才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发挥。思基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我的师傅》,写知识分子战争时期和劳动人民同处的思想变化过程,反映了当时众多赴延安的进步青年参加革命与实践结合重要的思想轨迹;《生长》写解放战士吴黑大在人民军队中的成长过程;《信》写的是八路军班长李顶清由不自觉到自觉学文化的故事;《解放时候》写房东老太太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的顽抗、挣扎等心理变化;《校长》和《那边》分别写一位学生和农民石有才一家从国民党控制的“那边”走向共产党领导的“这边”的艰难行程。这批中短篇小说,故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贴切,感情真挚动人,用文学形式反映了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这一重大主题,因而很快轰动了整个延安,甚至在重庆、香港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延安,这些小说得到多家刊物的转载、连载,评论、介绍等文章不时见诸各报。当时重庆、香港的进步报纸杂志也纷纷转载,并收进解放区小说选本中。此后,思基的小说还被一所大学选编为该校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基的这些小说被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入《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作家质朴、缜密、紧扣现实、紧扣生活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已经形成。这些优秀作品,奠定了思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后,思基被派往晋察冀边区文联工作,任《北方》杂志编辑。这个时候解放战争来临,“文联”常随部队行动,居无定所。思基除了积极为党工作外,在纷飞的战火中,仍坚持他的文学创作。在数年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思基体会到文艺理论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故而他反复研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能找到的东西方的文艺理论,特别是苏联的文艺评论作品,开始进行文艺理论研究。

1947年,思基来到东北解放区,在黑龙江双城县有志村当过一年村长。1948年奉调到东北大学教书,任中文系主任,副教授。1952年,思基又调东北师范大学任中文系副教授、副主任。1953年,思基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思基调往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次年任辽宁省文联主办的《处女地》文学月刊主编,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0年,思基调任辽宁省文学研究所所长。1963年至1966年,思基任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副主席兼《鸭绿江》文学月刊主编。“文化大革命”期间,思基受到冲击,被下放当农民。1972年,思基调回沈阳负责编辑《辽宁文艺》。1978年辽宁省文联恢复工作,思基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

思基的文学道路,经过了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研究又回到了文艺创作这样的三个阶段。从他发表《我的师傅》到全国解放,前后共发表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和两部中篇小说。这些小说多是写生活体验,因而社会效果很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后来,这些小说收入了小说集《生长》中。1949年前后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思基写文学评论达一百多篇,六十余万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有:《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和<龙须沟>》《论杜鹏程的创作》等,这些文艺评论和文艺理论文章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先后结集出版。其中《生活与创作集》《过渡论》《论<李自成>的艺术创造》等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评论文集是有一定影响的专论。1980年后,年逾花甲的思基又开始提笔写小说,几年后,他完成了四十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分道扬镳》《赤子恋》《雨过天晴》《其味无穷》《第六种人》《折光镜》《送别》《人事科长》《难忘的记忆》《初春时节》等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有《过多的教训》等。其中思基在《鸭绿江》文艺双月刊上发表的《第六种人》备受人们称赞。人们写信给思基说:“……老作家独具慧眼,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第六种人的形象,这是了不起的一大发明创造……”这是思基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上的重要收获。

思基从武陵山脉深处梵净山麓偏远山村的崎岖山道上走来,一步一步地登上中国文坛,成为优秀的现代作家、评论家。这当中,既有共产党和人民对这个土家族穷苦孩子的热情关爱、精心培养,也同思基个人的不懈努力求索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肖忠民:《从梵净山走出来的老作家》,载《贵阳晚报》1985年9月23日。

2、秦玉明、张命全:《土家族作家思基》,载辽宁省作协编《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1988年。

3、《中国文学家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4、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5、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6、《中国现代文学家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编辑

王青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