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刺梨春天开花,古人说成熟之时有虎来食,平添不少传奇色彩

动静原创撰文:周之江
1647050400
积分商场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小人物实现逆袭,弱者击败强敌,是俗套,但也是大多数读者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设置,甚至不止限于看电影读小说,稍微关注一点现实世界发生事情的朋友,多少都会有点感慨吧。

生于贵州山野之间的刺梨,其貌不扬,酸涩多渣。虽一直以富含维C闻名,在我们小时候,似乎并非什么稀罕贵重物什,有得选择的话,比它好吃的水果多了,即使糖水泡过,也选称不上是美味,至少我自己,向来对刺梨不大感冒。

刺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就是最近这几年,纯刺梨汁饮品忽然走俏,包装精美,价格不菲。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小小一罐子,拎回家,跟女儿倒出小小一杯尝味,浓缩过后,酸涩倍增,难以入口。小朋友有好奇精神,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实验,掺水加蜜、掺果汁、加白糖……折腾下来的效果不佳,还是不怎么好喝,这才悻悻然放弃,留给我满桌狼藉的汁液和已经变成一大杯的古怪饮料。

刺梨汁

不管怎样,刺梨产业蓬勃发展,是个富民增收的好事情,这个浑身长刺的家伙也算是实现了阶层的跃迁,高尚宴席间,身影时现。小小一支,跟贵州土酒同时上桌,身份不言而喻。

我最近读地方文献颇勤,不妨做文抄公,稍道其身世。

清宣统二年的《贵州地理志》,一九六六年,贵州省图书馆曾复制油印本,谓其“系《云贵地理志》一书之中贵州部分,撰者失名,无序跋,现据北京图书馆藏清宣统二年油印本分为八卷后复制。”其卷四“物产”,就有一段记载说:“刺梨。全省皆有,出境即无。”贵州之外,不是绝对没有刺梨,但此地独多,确是实情。

记载更详尽的文字则见于李宗昉所撰《黔记》,为道光十四年刻本,是书为札记体,颇多可采。民国时期,文通书局的“黔南丛书”有重排铅印本,凡四卷。黄景濂《黔记后序》谓“刺梨来虎,种篱落以春归”。初读不知所谓,翻到此书卷一讲刺梨的一段,读完才明白缘由:“刺梨野生,干如蒺藜。土人多种于篱落,可辟猛兽。其花如荼蘼,结实如小榴,色黄多刺,味甘微酸。小儿食之消积滞,捣汁入蜜炼之可为膏。各郡皆产,越黔境乃无。又一种,重胎艳花红紫间色,可莳为玩,名送春归。或云,刺梨熟,虎来食。”

老虎来不来吃刺梨,已经很难证实,但即使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也须不时补充维生素,却是生物学家早已了解的习惯,这样的记载,也给刺梨平添了几分传奇性的色彩。

而光绪年间的抄本《水城厅采访册》,为陈昌言纂修,其卷四“食货门”之“物产”也有载:

刺梨,如安石榴而较小,味甘,微酸,食之可已闷,亦可消滞。渍其汁,煎蜜可作膏,正不减梨楂。干如蒺藜,多芒刺,葩如荼蘼,至秋方实。花之单瓣者以插篱可代槿,花之重瓣者名曰送春归,春深吐艳,大于菊,密萼繁英,红紫相间而成色,实尤美,恒生道旁。《黔书》云,黔四封悉产,移之他境则不生,岂亦画疆之雉,过淮之橘耶。

此处提到的《黔书》,编者田雯,“黔南丛书”也有重排铅印本,贵阳文通书局代印,上下二卷,下卷有关于“刺梨”的一条,内容也大致相近,就不再具引了。

去年秋天,有好些外地朋友组队来贵阳觅美食,我特地带他们去扫街,素粉、豆腐圆子、肠旺面、富油包子一路吃下来后,在民生路看到有人叫卖糖水泡刺梨,心思一动,买了一小包,还费了些口舌介绍此物的妙处。好在吃货的特点是管他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一概不惮于尝试,于是持竹签戳之而大嚼,不过片刻,居然鼓起余勇,继续香酥鸭、烤肉串、豆腐果一家家吃过去。看来,古书说刺梨“消积滞”,诚不我欺也。

将近二十年未曾吃过新鲜刺梨,细嚼之下,别有清香,比昂贵的刺梨原液亲切多了,那个只是补品,这个才是乡野的味道,遂吟得竹枝词为之赞:

酸涩怀刺山野性,未免多情送春归。

一种风流绝可爱,不曾飞骑媚杨妃。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刘志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