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魂(1902--1960),名泽民,布依族,贵州平越人。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第2期毕业。刘剑魂参加过北伐,国民革命军89军少将高参、独立师师长,民国时期任职过贵阳县长,花溪公园的创建者。他擅长诗文,工书法,喜绘画,与贵州名士任可澄、王仲肃、吴协安、白小松、唐恭石、桂百铸、潘咏笙等均有诗文酬和。他生前写成《涵青室诗稿》《词稿》《剑魂诗抄》等诗词集,收诗词数百首,此外尚有不少碑记和楹联。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文化老人丛书》第五辑《刘剑魂诗存》,收录作者存世诗作500余首,是该丛书唯一以诗词为主的一册。刘剑魂先生,说起来与我还是有缘的。在21世纪初,受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郑荣晴副主任邀请,编纂《贵阳市志人物志》,其中就收有《刘剑魂传》,是我撰写的,因为当时主事者提供资料有限,那篇传记写得不是很好。2016年,接受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委托主持编撰《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1368—1949)》,也收有刘剑魂先生传记一篇(由梁茂林老师撰写),较之《贵阳市志》那篇要好得多。这次文史馆编的老人丛书第五辑,先生诗集恰好与我父亲王燕玉的《紫巢文存》编为一辑,也是很巧的。另外,20世纪80年代中,我在贵阳市志办公室工作时,因收集贵阳市优秀人物资料,与先生嗣哲刘雍老师有书信往来。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史馆组织各方面人士参与寻访贵州抗战遗存活动,得文史馆相邀我参与了这次活动,很荣幸得与刘雍老师见面,并在花溪并亲耳聆听他介绍刘剑魂先生在任职贵阳县长时留下的遗墨和事迹。不久,刘雍老师也成为文史馆员。故我觉得应该再写写刘剑魂先生,他的一生也充满着传奇色彩,而贵阳市花溪公园的创建,是有先生一份很大的功劳的。
一九四二年刘剑魂及夫人查明颜
刘剑魂先生,字泽民,号鹤溪、老剑、函清室主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贵州平越县(今福泉县)风山镇小堡村人。幼年就读于父亲刘嵩培创办的私塾,16岁考取贵州省立农业学校, 17岁加入滇军,不久任排长,又就读滇军干部学校韶关分校。25岁参加东征,负伤在香港治愈后到北京等地游历,曾短时间在庐山租屋自修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民国15年(1926年)后,相继任黔军军官团战术教官和参议、周西成部步兵2团团长、25军上校参谋。中间有段时间从政,先后任石阡、广顺、罗斛(今罗甸)县长。 民国22年(1933年)后,历任贵州省保卫团总指挥部少将参谋长兼干部训练所教育长,贵阳县县长,贵州省难民救济总站主任、毕节县长、滇黔绥靖副长官公署少将副官处长,云南广南县长和平彝(今曲靖)县长, 国民革命军19兵团89军少将高参、独立第1师师长等职。
1949年11月20日,刘剑魂先生率部在织金县起义,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军管会报到后,参加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组织的民主人士学习。1957年,受到错误判刑对待。1961年4月病故。 1979年,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给予平反,恢复名誉。1985年,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推翻原来判决,改判无罪,从法律上给予彻底平反。
先生坎坷一生,传奇一生,从军从政数十年,戎马政务之余,创作诗词联语,是贵州少数民族著名诗人,亦精研书法,在花溪留有“生聚教训”等遗墨石刻。
贵阳花溪距市区30公里,原名花仡佬,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汉族、布依族、苗族散住各个村寨,各民族出入相从,守望相助,关系融洽。境内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一条清澈见底、曲折弯曲的溪流穿越群山、村寨,两岸田畴交错,风景天然秀丽,是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花溪风景区之雏形始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当地举人周奎父子逐步营造。周奎生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他中举后赴京会试落第,回家乡后曾任过贵州开泰县教谕,署麻哈州训导,年老辞职在家课读子孙。其子周际华、周际钊,皆考中进士,是清代贵阳在外从政名宦。周奎性喜消闲于山野林下,所居花溪景色幽雅,自然风光秀丽。由于久居于此,周奎遂以己之力,先后在花溪河畔之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遍植松柏花草,并在荷重垒石为坝,蓄水成谭,疏浅渚为洲,修空地为墟。周奎死后,其子侄孙辈仍然尽力培植修葺花溪园林,开辟道路。那时的人们没有一点公共园林和现代公园的理念,周氏父子孙辈,其初衷只是给地方民众提供了一个游览休憩、郊游踏青的去处,但他们所作所为,终究奠定了这片环境优雅的地方成为花溪园林风景之基础。之后的清代中后期乃至民国前期,贵州贵阳战事频仍,民生凋敝,地方政府也无暇考虑和把花溪建成公园一事。
40年代的花溪公园
民国26年(1937年),刘剑魂先生就任贵阳县长,以花仡佬为贵阳传统风景名胜地,秀甲黔中,遂有志将之重新辟为贵阳的游览观光区域之设想。第二年,他就提出倡议,拟把花溪风景区正式辟建为公园,并对公园整体建设作了精心规划,发动成立地方建设委员会,专门从事风景区建设,并主持筹备修建公园事宜和先期建设。其规划是:建设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商诸地方乡绅及文人学士,将原名之花仡佬改为花溪,以便雅俗共赏,寓意“花开四季,碧水长流”。其名得自地方建设委员会秘书罗浮仙建议:“保留花仡佬的‘花’字,突出溪流澄澈的‘溪’的意境,更名为‘花溪’”。先生工书法,尤擅颜体大字,遂亲笔大书“花溪”二字,刻石勒碑于济番桥(今花溪桥)头,至此花溪得以定名。同时,为配合公园建设,先生将附近村寨的村名改成富有文化的名称:如柏杨寨改为“吉麟村”(今改写“麟”为“林”),麻窝改为“碧云窝”,大寨改为“杏花村”,马路寨改为“麻绿村”,酸汤堡改为“洛平堡”,荒寨改为“凤鸣村”,桥头堡改为“朝阳村”等。第二,加宽村寨间的道路,把村寨相互间相通的小路,改为可行汽车、马车的简便公路,互相连接,以便行人游客来往。第三,将龟山下溪流潴为碧潭,命名为“放鹤洲”,拟将放鹤洲一段建为主要风景区,在河上建“放鹤桥”;在麟山上建倚天亭、飞云阁;龟山上建“清晖楼”,蛇山上建“归咏亭”;在园中增建了憩园(今东舍)和尚武俱乐部(今西舍);取“坝桥风月”之意建了坝上桥,借唐人“旗亭画壁”和宋人“旗亭卖酒”之典故建了旗亭。 在一小学后建园、亭、楼各一座,园曰“莘园”,亭曰“枕虹”,楼曰“涵碧”。是年底,公园兴工修建,建亭筑路,植树种花,历时年余,新建、改建、扩建了“文笔塔”、“清晖搂”、“飞云阁”、“旗亭”等建筑物,并在麟山修筑了上山石径。时值抗战期间,先生在麟山摩崖亲题“生聚教训”四个大字,并有《麟山》诗一首,诗曰:“楼拥黔中十万山,栏边群鸟逐云还。林拖晚造丝千缕,帘卷秋声月半间。涵翠九旺风潋滟,撑空一石藓斑斓。清才我笑汪仙谱,如此青山付等闲。” 一年中,除枕虹亭、涵碧楼未建成外,其余均完成。在风景区建设中,先生并撰文记述花溪修建始末,泐石刻碑于清晖楼旁。
刘剑魂亲书“花溪”两字,刻石碑立于花溪桥北东侧
可惜的是,到先生离任时,因经费缺绌,公园部分建设和修路的计划没有完工。 民国28年(1939年)先生离开花溪后,贵州省政府批准公园建设规划,成立公园建设筹备委员会,同时决定公园名称为“中正公园”,何应钦题写园名。公园剩余项目由继任县长李大光先生接手,继续建设,于次年建成,算完成了刘剑魂先生的夙愿。 自此,花溪这一道山清水秀、田园山岭的自然景观,日渐为世人所赏识,游人逐渐增多,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征畅游花溪后,特赋有《溪行》五律一首:“雨足不须犁,秧畦一碧齐。弭愁聊适市,耽画重缘溪;瀑雪明牛背,山花宠马蹄。闲身犹愧蝶,自在绿茵栖。”
桂百铸为了纪念花溪公园的建成专门创作了《花溪揽胜图》赠送给刘剑魂
贵州著名画家桂百铸也特别创作《花溪揽胜图》长卷以示恭贺。贵阳地方名流墨客,更是时常在花溪有诗酒之会。1949年,公园正式改名“花溪公园”。
贵州清末至民国时期,出现过三位著名少数民族诗人,即刘剑魂先生、余达父(彝族)和潘韵笙(侗族)。先生无正规学历,但幼承庭训,有较为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而且在多年的从征戎马之余,极爱搜寻书籍,抽出时间读书,博闻强记,其所结交均为有学之士,故诗文俱佳,尤喜作诗。曾言到:“剑魂,书剑飘零,又适万方多难之余,所至辄乱题,诗云乎哉!”
因战乱,所著文章多半亡失,唯诗稿尚存,有《剑魂诗草》传世,《贵州文化老人丛书》之《刘剑魂诗存》即收录先生《剑魂诗草》之《白云集》《乌蒙吟草》《东行吟草》《西行揽胜》《莲城集》《莲华吟社唱和集》《涵青室诗抄》和《涵青庐词稿》之《华初集》等,共计诗词500余首;先生还撰写了不少碑记、楹联。他每到一地任职均倡办诗社,与地方文士多有诗词唱和。
刘剑魂手稿
在贵阳期间,与任可澄、王仲肃、桂百铸等耆旧宿儒为诗坛词苑好友。 先生诗词,有写景,有抒怀,有记事,亦有纪实,这与他爱好游历,四方从政,任职军部有关。因其身份,故先生之纪实纪事诗,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其诗多“豪言壮语”“气势雄浑”。如“梦通云月八千路,志在貔貅十万师”(《寄内》)、“凭栏一啸千山动,醉挹风云入壮怀”(《军次大定登庆云楼之三》)、“一声画角春风起,勒马横看万里天”(《罗甸军事教导大队开学》)、“光复华夏还乡日,起风楼边唱大风”(《游福泉山书怀》)等,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先生每在一地,都有诗词描写各地景色形胜。如在罗甸,就有《龙坪选胜》诗:“无边云气拥山来,大好城基甸字台。纵马寻春何处好,胸怀划此共天开。”《甸字龙坪》诗:“逸仙园外彩虹横,玉字琼楼五风城。万里峰峦开甸字,八方风雨会龙坪。”
于花溪,先生诗作更多,如《花溪集元人句十四首》《花溪杂咏四首》《花溪秋巡》《初夏花溪尚武俱乐部宴集》《和聱园翁春游花溪韵》《花溪和王仲肃叟二首》《奉和杜惕生先生壬午九日花溪宴集元韵四首》《花溪重访三首》等等。
笔者不是很懂中国传统旧诗词,但很喜欢,有时也作几首,但不敢妄评先生所作,这里特引我省著名文化学者戴明贤先生一些评语,与读者共享。戴明贤先生在读了《刘剑魂诗存》后说道:“拜读一过,极感惊喜:盛名之下无虚士,剑魂先生的诗确实做得好”“剑魂先生的诗风豪宕俊朗,明快如画”“构思完美,意境优美,结构严密”(评《花溪集元人句十四首》)“剑魂先生的集句诗不仅有多首而且比上列更长、更难(指《花溪集元人句十四首》),他对诗词所下功夫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戴明贤为《刘剑魂诗存》题字
刘剑魂先生亦擅长书法,喜绘画,书法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笔意,兼仿颜真卿、柳公权;画以水墨花卉见长,但有自己风格。这里也是用戴明贤先生话语,可窥一斑。戴先生认为:观刘剑魂书画,“从中可发现晋代二王、唐代颜柳到清代刘墉、郑板桥的影响,可见涉猎之广”。 剑魂先生在花溪原济番桥(今花溪桥)头所写下的“花溪”二个大字(民国26年 1937年)和麟山所留 “生聚教训”摩崖石刻(民国27年 1938年),以及《花溪杂咏》诗碑拓片,是他书法作品的传世佳作。
刘剑魂书法作品
刘剑魂绘画作品
2015年,笔者参观先生在麟山所留存“生聚教训”摩崖石刻时,曾写下《观麟山摩崖石刻有感》一诗,以表达对先生的仰慕及崇敬之情。诗曰:浩劫过后现真容,擘窠大字壁生风。“生聚教训”含深意,刘公遗爱警民众。
作者:王任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