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实际生活中,父子之间隐然有一条深不可越的鸿沟,这条鸿沟导致父子疏远、隔离甚至敌对、抗争……
文:汪文学
摘编:代丹妮
题图:AI
父子之间,隐然有一条深不可越的鸿沟
父子之间,骨肉之情,人之至亲,即所谓“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吕氏春秋·精通》)。因此,历代学者在其伦理著作和家训世范等文籍中,特重父子伦理,并一再提倡子孝父慈、子顺父爱、父子有亲等人伦规范,以维持父子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
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实际生活中,父子之间隐然有一条深不可越的鸿沟,这条鸿沟导致父子疏远、隔离甚至敌对、抗争;或者视若路人,甚或互相残杀。
这类事实,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斑斑可见,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历历在目。追本溯源,父子之间的疏远感情和敌对情绪之产生,当与古代“君子远其子”的礼俗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君子远其子,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一般状态
讨论“君子远其子”的古代礼俗,我打算从传统家庭教育说起。
古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这是人所共知。但学者往往忽略的是,在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古代中国有一个“君子不亲教子”或“易子而教”的礼仪法则。据现存文献考察,最早提及这个礼仪法则并加以解释的是孟子。
据《孟子·离娄上》载:“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以善相责,这是朋友相处之道。父子之间以善相责,最容易伤害感情。为什么呢?
我认为:父以善责子,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子以善责父,不仅伤害父亲的感情,更主要的是有损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威严形象。
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陈亢与孔子是师生关系,伯鱼与孔子是父子关系。陈亢疑心孔子因父子亲情而对伯鱼另有授受,故发是问:“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
伯鱼的答辞包含三层意义:其一,伯鱼“过庭方始受训,则知不常嘻嘻亵慢”,体现了孔子、伯鱼父子之间的疏离关系。其二,伯鱼受训后,“退而学《诗》”,“退而学《礼》”,虽然我们不能证实孔子是否曾经“易子而教”,但孔子未曾专门亲授伯鱼,仅仅视伯鱼为众多弟子中之一员,则是有依据的,此亦“君子不亲教子”之意。其三,伯鱼两次见孔子“独立”,皆“趋而过庭”。所谓“趋”,即快步跑的意思。一个“趋”字生动地再现了孔子、伯鱼父子之间因敬而畏的心理特征,可见孔子伯鱼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地森严而疏离。
总之,伯鱼答辞中的上述三层含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子之间的疏远、隔离,故陈亢从中悟出了“君子远其子”的道理。孔子之所以远其子,其目的正是为了维护作为父亲的威严。
孔子、伯鱼父子之间的此种疏离关系,或于古代的某种礼俗制度,或是由父、子不同的角色地位所决定。而孟子所言之“君子不亲教子”和“易子而教”,或远源于某种古代礼俗。
古人“易子而教”的原因是什么?
古语说:“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古者“易子而教”和“君子不亲教子”,一是为了避免父子“责善”,二是因为语涉淫邪、事关渫渎的“阴阳夫妇变化”等内容,不便在父子之间通言,其目的皆是为了维护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威严形象。
那么子弟教育的责任又如何着落呢?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养子而不加以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但教育子弟之具体工作不是由父亲来完成,而是落到老师身上。
所以,在古代,“子年七岁以上为之择明师”,或易子而教,或聘师教子,或使负笈求师,父亲基本上不亲教子。
“易子而教”,是“君子远其子”礼俗的具体显现。古代一席可以坐四人,如果父子共一处,即便席上有空座,也必须父子各坐一席,“尊卑不同故也”。
父子之所以不同席,是因为父尊子卑,异席是为了“异尊卑”。实际上也就是人为地在父子之间制造一段距离,使尊者自尊,卑者自卑,这正体现了“君子远其子’的礼俗。
若父子同朝,官职同列,基于“父子不同位”之传统礼仪,故或“以屏风隔其坐”,或“降一等”以示区别。相反,祖孙则可以同席、同位。
据我了解,在今汉族地区或汉化较深的少数民族地区,“父子不同席”和“祖孙同席”的礼仪还普遍存在,比如,在酒席宴会等较为庄重的公共场合,父子不能并列坐在一张餐桌之尊位上,甚至在同一场合中的其他餐桌也是不许可的,这大概就是古代“父子不同席”“不同位”礼仪的遗存,也充分体现了“君子远其子”的古代礼俗。可见,在古代社会,此种礼仪之施行,是相当严格的。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