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住在社区养老服务站的部分老人要回家过年,为便于集中提供服务,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园社区养老服务站把周边几个站点的老人们接到一起,继续提供服务,陪伴他们过好年。
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园社区养老服务站
中国的大部分老人,倾向于建立自己独立的生活圈,选择与子女保持“一碗汤距离”的养老方式。老人不用远离熟悉的环境,与子女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又便于子女照顾,留住了亲情的温度。
为解决就近养老,近年来,贵州陆续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在家里煲好一碗汤,送到养老服务中心,汤还是热的。”这种“一碗汤的距离”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受到老人们的喜爱。
笑容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的一楼浴室,工作人员提前将浴室升温,暖烘烘的热气弥漫在浴室。老人们一周一次沐浴,是这里雷打不动的规定。
沐浴完后,工作人员给86岁的老人杨树群穿好衣服,打开浴室门,老人正要出门。工作人员不放心,拉住老人,用手再次摸摸老人的头发,一再确认头发干后,才让杨树群走出浴室。
杨树群老人说:“害怕我们感冒,照顾老人太细心了。”
杨树群小步地穿过一楼的饭厅,扶着楼梯扶手慢慢往上爬,楼梯两侧的扶手被抹得发亮。每走到一处,老人都忍不住向记者赞美:“这里的卫生太好了,一点异味都没有。”
杨树群老人
有15位老人常住在这里,杨树群是其中之一。她的房间在二楼,是一个三人间。 杨树群坐在自己的床上,看着窗外说:“我就喜欢住在窗户边,可以看看外面的风景。”房间里非常温暖,窗户微微开启了一个小缝,以便新鲜空气进入。
这里干净、温馨、服务好,尤其是离女儿家近,步行仅仅约10分钟的距离,这是杨树群选择来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来这里之前,杨树群和女儿去考察过好几个地方,都没有相中。杨树群:“要不然是环境我不喜欢,要不然就是太远了,孩子来看我也不方便。”
86岁的杨树群现在身体还硬朗,但毕竟上了年纪,几年前,她明显感觉体力跟不上。女儿工作忙,常常是早出晚归。早上,杨树群还没有起床,女儿就出门上班了;晚上,她入睡了,女儿才回到家。平时生活中没有交集,只有到周末,女儿才能陪陪老人。但女儿忙了一周,老人也不忍心让孩子陪在家里,希望孩子能出去玩玩放松。杨树群心里早就做好了去养老机构的打算。
在养老服务站,杨树群觉得自己变得更快乐了,笑容更多了。“这里有很多伙伴,大家一起玩,经常搞一些文艺活动。吃的也很适合老年人。”和在女儿家一天说不了几句话的情况相比,杨树群来到这里后,她感觉自己的圈子变得更大了,生活质量更高了。
女儿下班后,有空就抽时间来看看杨树群。给她带点吃的、生活用品。“现在,我和女儿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彼此的束缚没有了,感觉更幸福了。”
卸压
在68岁的倪新娟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副让人羡慕的全家福。然而,照片上的她和她现在的状态却判若两人。照片上,她神采奕奕,身姿挺拔。离拍照到如今,不过4年的时光,她却像是老了近二十岁。
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徽社区和金华园养老服务站走访倪新娟家
她知道,如今,面色苍老、瘦到脱相、头发稀疏的自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这个家庭的变故出现在4年前,倪新娟原本和老伴过着幸福的退休生活,然而,丈夫突发脑梗,让倪新娟手足无措。女儿、女婿工作繁忙,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照顾丈夫的重担落在了倪新娟的身上。
由于害怕老伴出意外,几乎每天二十四小时,她与老伴形影不离。每次逼不得已要去医院给老伴买药,她走路都是带跑的。“就怕他在家里摔倒了。”
有一次出门,不过才20多分钟,回到家,她就看见老伴倒在饮水机旁边。“他站不稳,摔倒了,又起不来,也拿不到电话打给我。”慌乱中,倪新娟拨通了120电话,马上送老伴到医院抢救。
前两个月,老伴身体又出现了其他情况。每周需要到医院做两次透析。每次出医院的路途,总是担惊受怕的。“他上车、下车都要人扶着,尤其是下车,全身都是抖的,他很害怕会摔倒。”每次去医院的路途,倪新娟都异常的艰难。
4年来,倪新娟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是在家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原本她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以前特别喜欢旅游、爱美。但4年来,她没有去出过一次远门。重压之下,为了方便干活,穿着也更加舒适、干练,衣柜的20多条裙子,她几乎没有再穿过。
坐在椅子上,手臂用绷带吊着的老伴心痛地告诉倪新娟。“我早就说,我要去养老院,不让我去。就去试试嘛。”
离倪新娟家不远,下楼步行约6分钟,就是金华园社区养老服务站。
“这里能不能帮我送老人去医院?”倪新娟试探地问。
“可以的。”工作人员回答。
进一步询问中,倪新娟了解到,这里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甚至可以上门服务。提供上门助浴、助餐、就医等服务,也可以在日照中心进行各种长短时长的托养。
4年来,要不是借助网络,倪新娟感觉自己已经完全与社会脱节了,因为老伴的身体不好,她完全被困住,失去了自己。现在,倪新娟盘算着,必须要学会卸掉沉重的压力了,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让她有了解放自己的决心,她决定春节期间出门旅游一趟了。这个春节,她打算把老伴留在这里,好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转变
为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每周,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徽社区和养老服务站都要联合进行一次上门走访。每次,养老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都会在一个塑料篮筐里装上血压计、血糖仪,免费为老人们检测。
通过多年的走访,社区的居民们感受到了养老服务站热情周到的服务。开始,是养老服务站主动上门服务,到现在,老人们主动到养老服务站。
去年夏天, 养老服务站甚至出现了满员的情况。 金华园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唐春霞说:“那时很多人要出门旅游,老人在家没人照顾。我们24个床位全部住满。所以导致来我们这里临时托养的老人午休都成困难,但老人还是愿意来这里,就算在沙发上坐着也行。”
金华园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 唐春霞
养老服务站共830平米,但现在,在唐春霞看来,面积太小了。她明显感觉到,随着养老服务站的服务口碑的流传,以后来这里的老人将越来越多。
这样的变化令唐春霞感慨,4年前,养老服务站落户在这里,对于居民们来说,完全是个新鲜事物。唐春霞:“都没有人愿意走进来看看。”
长达半年多,养老服务站空荡荡的,没有一个老人进来过。甚至运行都成困难,请不起保洁员。每天,唐春霞自己负责卫生,虽然没有人来,这里始终保持着高标准的卫生要求。
“其实中国人,大部分人是排斥养老机构的,他们觉得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就是不孝顺。”唐春霞说,当初机构难以运行下去,阻力就在于此。所以,她认为,养老服务站要有效运行下去,定位非常重要。专业、细心、爱心,要为老人们打造一个像家一样的养老服务站。
有时,杨树群会坐在床边的椅子上注意观察,在斜对面,住的是一个半瘫的老人。她总是会看见工作人员对半瘫老人细心地照料。“看这个样子,我如果身体不好了,以后也能放心住在这里。”杨树群说。
有时,社区的居民还会到养老服务站来和唐春霞说上两句。“这是我们社区的服务站,不能让其他社区的住进来哦,必须要先保障我们这里老人的需求。”
对于唐春霞来说,这种“打招呼”式的肯定,是对他们养老服务站最大的认可。居民对养老服务站态度的转变说明,养老服务站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做好今后的工作,更多地满足老人们的养老需求,唐春霞还得再好好谋划。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今年2月1日发布的数据,贵州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2.81%。全省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省委、省政府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金华园社区养老服务站里老人们的作品
贵州省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城市社区普遍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在人口数量较大、老年人口密集的街道,建设床位30张以上的标准化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依托街道层面标准化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其他养老服务设施,就近就便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短期托顾、临时照护、文化娱乐、健康管理等社区养老服务。
目前,2023年开工的20个标准化养老机构和10个示范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质改造已全部完工。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十件民生实事”工作任务,其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启动2万户、完成6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打造100个示范性社区老年助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