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受贵阳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安顺一些中小学教师及部分文艺爱好者也成立了“晓鸡声文艺社”的文艺团体、出版了《晓鸡声半月刊》,发表了“醉中” “香麦面”等宣传革命的文章,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后来,党组织在安顺还组织了“三乙读书会”、创办了《安顺文艺半月刊》《安顺三日刊》,安顺中学也创办了《安中校刊》,大力宣传抗日救亡,成为安顺进步力量进行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抗日运动的发展。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日救国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市民以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和支援,抗日浪潮席卷全国。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爱国学生提出了建立学生抗日救亡组织的要求。1936年5月29日,中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在上海正式成立并发表成立宣言。宣言号召“一切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全国各地的学生,在民族解放的大旗下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到底”。1937年元旦,全国学联创办的《学生报道》正式发行,在创刊号上登载了《全国学联工作报告》,指出了学联成立以来组织工作方面的不足,决定在全国各地筹组学联,并派代表到各地进行联络。不久,全国学联的代表即分赴各地。
1937年6月,全国学联派杨蕴清从北平到贵阳负责筹组学联工作,杨蕴清在贵阳的活动得到了中共贵州地下组织的支持,由中共地下党员李策主持,在贵阳第三小学和高家花园分别召集学生党员和星光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听取杨蕴清介绍一二·九运动和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杨蕴清在会上号召全省学生联合起来,成立学生抗日救国联合团体。地下党组织同意了杨蕴清关于筹组全省学联的意见。
7月2日,通过筹组,召开了贵州学生救国联合会筹委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贵阳师范学校、贵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贵州省立女子中学、贵州省立高级中学、贵州省立贵阳中学、贵阳县立中学的代表,会议选举朱世芬为贵州省学生救国联合会(简称省学联)主席。会议还决定除贵阳县立中学外,其余五所学校均成立学联支部,各学联支部下设若干小组,以各校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和读书会员为骨干,利用各校学生自治会为学联的活动阵地,通过各学联小组去串连进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