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推出新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
圣彼得堡是一个非常湿润的城市,累计一年只有一两个月的晴天。我们前往叶卡捷琳娜宫游览的时候是清晨,云销雨霁,白桦树绽放出嫩绿的芽,还有小片刚刚开花的郁金香,松鼠在树丛里蹦跳。我不由得想起行前“做功课”时读过的一首俄罗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雨霁》,不是评价诗作的优劣,而是它与此时此刻的景物特别契合。
宽阔的大湖像一只瓷盘,
湖的彼岸聚集着云团,
这一堆堆白色的云,
原来是严峻的山的冰川。
根据阳光亮度的交替,
树林也在把色调变更。
忽而整个儿燃烧,
忽而又罩上飘落烟尘的黑色阴影。
当淫雨霏霏的日子快要结束,
云雾中呈露出一片湛蓝……
天空在云隙间多么喜悦,
小草儿心田里多么欢畅!
风儿清除了远云,平息下来,
太阳把光彩朝大地抛洒。
绿色的叶儿晶莹滴翠……
之后前往夏宫。据说,世界上其他著名宫殿没有一座能够在宫里欣赏到大海。夏宫却是建在波罗的海岸边,能够一眼望到大海。海面辽阔,海水带淡淡的褐黄色,有人称之为琥珀色。据说波罗的海东南岸盛产琥珀,其产量占全球的90%,这个说法真伪莫辨。
彼得大帝建造夏宫花园的喷泉时,目标是与凡尔赛宫媲美,他要求设计人,喷泉必须天天喷涌不息。那时可是还没有电力啊,设计者用超强的智慧解决了难题——利用下花园与宫殿所在的上花园18米的落差,从上花园引出泉水,以自然落差的压力,在下花园形成喷泉。300年前如此周密的循环系统和环保设计,体现了俄罗斯人当年极高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智慧。
夏宫花园有200多个不用电力的喷泉和2000多个喷水柱,还有37尊镀金、鎏金雕塑,是古希腊神话人物,一派众神狂欢的盛景。喷泉和雕塑构成了夏宫花园最独特的风景。这里的人体雕塑在私密部位都贴着叶子,也是个创举啊。
在喷泉群的圆形水池中,大力士双手把狮子的巨口撑开,泉水从中喷涌,直冲云天,这是最壮美的喷泉水柱。在喷泉群的底层,有一条水道通往不远处浪花翻卷的波罗的海芬兰湾,喷出的泉水就汇入那里。
彼得保罗要塞在涅瓦河右岸。为了与瑞典进行战争,要修筑一个前哨阵地,彼得大帝选择了这里。 1703年5月16日,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并亲自督建。它与圣彼得堡同龄,要塞中有圣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堡门、彼得大帝雕像……1717年这里成了国家监狱,它宽厚的墙壁里筑有许多暗炮台以及单人囚室。从在押犯人名单中,可以找到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作家等大师的名字: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
一个双头鹰的国徽高悬于石头筑成的城墙上。这是当年的原物,它能够得以保存,也是一个偶然。1917年十月革命时,因为那双头鹰是铅铸的,太沉重,取不下来,士兵们只有用木板把它封上,这就保护、成就了它。文物是最真实的历史,它有可能被一时篡改,而最终还是以真面目而长存。有的东西,尽管具象已毁,其精神还是在人们心中不灭。
在圣彼得堡,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极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白夜”。晚上十点钟了,我们在圣彼得堡街头徜徉。这时,暮色还没有一点儿降临的征兆,天空明亮得像下午一般。原来,这里与其他的高纬度地区,都是从五月下旬到七月,会出现白夜。这次,我亲历了圣彼得堡的白夜,天光虽然明亮,但人们还是依照自己的作息时间生活,大街上行人已经很少了。我盯着表,直到接近凌晨的23点30分,天色才黑了下来,而太阳似乎只是打了个盹儿,清晨四五点又露头了。
我对白夜的兴趣是缘于青年时代读过的一个中篇小说《白夜》,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又看了改编的同名电影。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姑娘坚守着与男子一年后再见面的诺言,幻想者则是三个晚上对这位姑娘一见钟情的热恋。在最后一个晚上,当姑娘撤下心中的防线,准备接受幻想者求爱的时候,却发现她等待了一年的那个男子出现了……影片的背景,是圣彼得堡绚丽的白夜。
圣彼得堡的白夜这一自然现象,因小说和电影而变得诗意盎然。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中能够与原著媲美的影片却是不多,但我以为,《白夜》是优秀的一部,而影片的成功,与摄影师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