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黔山贵水领袖情·回访记|毕节市海雀村:“春天”的故事从绿色开始

动静原创
174416586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要求,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地处乌蒙山深处的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曾是“苦甲天下”的贫困村,20世纪80年代,当地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30多年前,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苦干实干,通过三代人接续奋斗,种下万亩林海,让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增加到77%。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海雀村村民们守好“绿色家底”。如今,春日时光,微风习习,万亩林海松涛阵阵,海雀村“春天”的故事,也从这一抹绿色开始。

春季气温回升,山林渐染绿意,正值森林防火的关键期。每天,海雀村护林队都会到林子里去巡护。王光德是护林队队长,今年62岁的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坚持每天巡护。他告诉记者,只要走得动一天就要护林一天,因为这片林子,不仅是海雀村蜕变的开始,更是村里的“绿色资产”。

“我们有了万亩林海以后,一年比一年好,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的碳票是7000多亩,30000多吨,这个周期我们可以赚300多万。”王光德说。

护林队队长王光德

“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家里无吃穿。”这是过去海雀村流传的顺口溜,诉说着当时生活的艰辛与无奈。1985年5月底,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来到海雀村,为这里的极度贫困现象感到震惊,他连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内参,发到北京。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作出批示:“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由此开始,自1986年起,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海雀、在赫章、在毕节、在贵州、在全国展开。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30多年来,统一战线组织2.89万人次专家学者企业家前往毕节试验区考察调研,协调推动项目5030个。

“得到了批示以后,变化相当明显。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各民主党派和台盟中央大力帮扶下,依托万亩林的资源,种绿、护绿、用绿。我们海雀村人均收入从80年代的33元到现在的18633元,已经翻了560多倍。”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均福说。

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均福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并要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牢记嘱托,海雀村把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因地制宜发展起中药材、食用菌、旅游等产业。

当记者来到海雀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时,海雀村村民韩信正和同事们加工菌棒,过去她都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有了产业,自己也有了就业机会。“我在这里做了三年,大概每个月有3000左右的工资。在这里上班还是很可以的,也能顾家,还是很开心。”韩信说。

海雀村村民 韩信

贵州贵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长杨林向记者介绍,今年准备生产250万棒,前期企业调研了8个省市,订单情况很理想,市场需求量很大,后期将增加100多人的务工量。

山上是茫茫林海,山间是产业集群。搞培训、学技术,现在天麻、食用菌等产业在海雀落地生根,今年村里还引入了蔬菜种植大户,进一步增加村民就业。

“海雀这个地方昼夜温差大,对蔬菜很有好处。今年第一年试种,带着老百姓一起干,这两百多亩收入几十万还是没有问题,用工应该就是60户人。” 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河边村宏发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黄训美说。

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河边村宏发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黄训美

“总书记再次来到贵州考察,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如天麻、魔芋、青菜等;还有林产品采集初加工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发展模式,老百姓的收入提升很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我们有信心也有底气。”海雀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徐德贵告诉记者。

海雀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徐德贵

作为全省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之一,海雀现场教学基地本年度已排定9期培训计划,针对即将到来的培训高峰,村委会组织20余家民宿负责人共同商讨,如何做优服务助推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兴巧是村里有名的民宿经营户,去年教学基地开班多,她也忙着增加床位,目前已经有17张床位。开民宿、卖土特产、在培训基地做保洁......谈到去年收入,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幸福账单:“村里面民宿分红将近4万,基地上班一年最少也是两三万,还有农特产品销售最少也是一两万,真的感觉很知足很满意。”

村里有名的民宿经营户文兴巧

海雀村以教学基地为依托,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作用,发展民宿产业,除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办的10间生态民宿,还带动27户村民办起民宿。

“夏季是很繁忙的,单是我们10栋民宿收入就将近5万元,下一步加大民宿投入,挖掘海雀当地土特产,让游客来有吃的有住的有玩的,走乡村生态旅游之路。踏踏实实将总书记的‘两山’理念践行下去,我相信生态会更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会更高,前景会更光明。”海雀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陈飞鸿告诉记者。

海雀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陈飞鸿

生态好了、旅游火了、产业旺了、经济“活”了,海雀村村民们的干劲更足了。对于春天,村里人也有更多期待。

“没有共产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勤劳,生活就会越来越好。”海雀村村民文兴巧说。

“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海雀村的发展,海雀人民非常感恩总书记,我们将带领群众在感恩奋进的同时发展好产业,让我们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均福告诉记者。

记者

万好 邢宇清

编辑

王涛

责编

余跃

编排

时小千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