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江之畔到磷化工车间,从一滴清水的蜕变到一座青山的馈赠,贵州将总书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殷殷嘱托,化作万千实践的动人足迹。化屋村的江景民宿里,年轻人用奋斗点亮乡愁;无人机的精准采样中,科技为母亲河织就守护之网;磷石膏的绿色循环里,工业固废蜕变成远渡重洋的“生态名片”,这些看似微小的切片,正是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五年回眸,是沉淀,更是启程。从一滴水、一个村、一座厂的故事中,读懂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
起飞、悬停、取样,毕节黔西市化屋村六冲河老寨自动监测站的无人机只需要20分钟,就能对周围5公里的3处水域进行采样,同时,还能完成自动检测、智能识别和数据分析。

“采用的这套系统属于全自动,与传统人工相比,更加精简,准确度也有提升,每天都有监测任务,主要监测水中的浮游藻类。”武汉大江锐视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工程师黄晓敏说。
乌江被称作贵州的“母亲河”,是长江流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过去,由于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这里曾一度拉响生态“警报”。2018年贵州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等,乌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如今,化屋村已建成3座大型污水处理站,监测站点的设备不断更新,从水环境到水生物的监测类别、范围更加全面,2022年以来,乌江流域化屋基段总体水质均为“优”,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我们在化屋设置了11个监测点位、两个水质自动站,及时进行报警和污染溯源。2021年化屋村水质是二类,现在达到了一类水质。‘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增加人工智能自动质控,提升数字化装备水平,对水质进行全方位、高频次监测。”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一处副处长黄光荣说。

山好、水好,乌江流域不断探索出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的新路子,生态美景也转变为老百姓的“风景线”与“幸福线”。95后小伙张评安,看中家乡的生态旅游前景,在江边打造了农家乐和民宿,今年还投入10多万扩建了3间江景房。“位置好,紧邻江边,暑假期间每天都是满的,民宿总共有10间房,一年能存10万元。”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张评安告诉记者。

在化屋村,江上游船,江边休闲,悬崖之上还有露营基地,供游客远眺乌江山水、鸭池河大桥,尽享惬意时光。2023年,露营基地投运,当年收入就达到960万元,解决当地60多名村民的就业。
贵州山水画廊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丽介绍,营地位置景色优美,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总共有41个房间,我们旺季入住率达到90%,除了露营还可以体验滑翔伞、草坪音乐会、烟花秀等。”金丽说。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几年过去,对化屋村来说,生态旅游是关于未来最好的想象之一。去年,化屋村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

“由于游客量的增加,旅游业态变得更加丰富,两期沿江步道,两个滑翔伞基地,直升机观光基地。我们村有40家农家乐,25家民宿。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00元,到2024年,突破3万元。‘十五五’即将到来,我们将加强桥旅融合,帮助更多老百姓致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告诉记者。

做足“生态”这篇大文章,除环境保护外,另一边,贵州绿色产业也在努力将生态优势打造成“增长极”与“动力源”,无水石膏的利用应运而生。
从固废到环保包装,由磷石膏制成的无水石膏包装箱,已经出口到了澳大利亚。它的吸引力在哪?其实加了两把“环保锁”:第一,它的原料来自磷化工副产石膏,每1吨产品就能“吃掉”0.6吨磷石膏;第二,生产过程中不砍一棵树、不产一滴废水,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

磷石膏是磷化工产业的大宗固体废弃物,每生产1吨磷酸将伴生5吨磷石膏。放眼全球,磷石膏综合利用都是世界级技术难题。“十四五”期间,贵州作为全国磷肥大省,不仅在全国率先为磷石膏综合利用出台多项政策,而且从2021年起,贵州磷化集团以技术创新寻求突破,建立全球首套年产30万吨的无水石膏生产线,去年3月,又建成全国首条年产2.5万吨无水石膏母粒及包装箱生产线。

除环保角度以外,相比传统包装箱,无水石膏包装箱还有哪些优势?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了一次实验。将两个产品放入水中浸泡,无水石膏包装箱它的抗压强度零损失,而传统瓦楞纸箱与水接触抗压功能就丧失了。凭借防水、防潮、可循环利用等特点,企业已和上百家企业达成合作,用于冷链、农产品包装行业,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无水石膏包装箱项目负责人米林告诉记者,目前该包装箱销售覆盖全国,还包括迪拜等中东国家,国外市场占比30%。基本上是供不应求。
近年来,贵州磷化集团已成功将磷石膏转化运用于建筑材料、路基建设、矿山修复等领域。去年,贵州磷化集团利用磷石膏约789.58万吨。综合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远超国家提出的2026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5%的要求。
“我们在‘十五五’期间,主要围绕两条主线规划,计划生产100万吨的绿色建材。在无水石膏新材料领域,我们按照200万吨来规划,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增长点。我认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华告诉记者。

2020年至2024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78万亿元增长至2.27万亿元,绿色经济占GDP比重从42%提高到48%。去年,9个中心城市、88个县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9.1%。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十四五”期间,贵州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居全国前列。贵州正奋力书写一幅业兴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贵州生态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