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69158612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昨日立秋,今天都已经算是癸卯年的秋天了。然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秋高气爽”感觉,贵阳也还是雨雨雨,而且预告里也还是雨雨雨;还有,今年贵阳的雷阵雨很是任性自由,说下就下、想下就下,说停就停、想停就停,有几回还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随意发挥的雨雨雨,甚至又叫人疑心是不是那个多情的白娘子到贵阳寻找许仙来了。嗯,不开玩笑,总起来说,这天气好像是“立秋”了,又好像是没立秋。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唐代司空曙《立秋日》诗里就有这样的敏感前瞻。古代文人对于立秋节气尤为重视,也往往因为季节变化而生发深沉感慨。中唐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诗曰:“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这是一首著名的“立秋”诗,诗写在立秋节气的前一天,照照镜子,发觉鬓发雪白,不由让作者李益更感世事如烟、人生忽短、节序如飞……

盛唐崔曙《山下晚晴》诗云:

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濛。

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

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

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

这首诗写归路迷濛,向往回归山林而不得,又感怀节气变化,忧伤是淡淡的,当然的确是有些萧条落寞。但其实诗里有“秋气生白虹”一句,这是很主观的写法,却隐含着崔曙的壮志雄心。自然界里,我们见到的“虹”都是彩虹,彩色的,华美绚烂,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白虹”。而崔曙偏偏写“白虹”,他当然不会是全色盲。“白虹”其实是一个气干云天的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写邹阳在狱中上梁孝王书有曰:“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后来,班固《汉书·邹阳传》也采用了这个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东汉应劭注解这一文句曰:“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故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也即,崔曙所用的“白虹”的说法,与“白虹贯日”“精贯白虹”“贯日长虹“长虹贯日”等等是一致的,指向惊天动地的事业和肝脑涂地的忠诚。

而崔曙“秋气生白虹”一语,还隐含着古人的春夏秋冬四季对应有固定色彩的“真玄学”。崔曙之所以如此说,还是基于认定了秋天是白色的,秋白故而“秋气”白,故而“秋气生白虹”,故而唯有白色的秋气才可以生发“白虹”。那么,为什么说秋天与白色紧密相连呢?

先秦文献《尸子·仁意》有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大致是说春青,夏朱,秋白,冬玄。后来五行学说等等进一步完美规划设计,四季分属四个方位,东春、南夏、西秋、北冬,对应木春、火夏、金秋、水冬,再呼应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四象”。我们单独摘出“秋”来总结,则秋天对应白色、西方、属金,以“白虎”为象。

因此,古代皇帝立秋迎秋,是要在都城西郊举行祭祀“白帝”仪式的。故而明代《幼学琼林》载曰:“西方之神曰‘蓐收’,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而且,明白了我们上述的梳理,也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只有对于秋风才能说是“金风送爽”了。

崔曙此诗的结句是“一叶下梧桐”,这就是慨叹“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了。本专栏的文章《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对此已详有解说——值得注意的是,“古诗文中的‘梧桐’,所指一般都是梧桐科的梧桐,即‘青桐’,不是大戟科的油桐,不是玄参科的泡桐,不是悬铃木科的法桐。”

梧桐之外,古人在立秋诗文中较为集中地写到了“蝉声”,往往闻蝉知秋,闻蝉警心,闻蝉思友。唐诗里如此写立秋,最为真切,最为深切的,还是首推杜甫《立秋后题》为第一。

杜甫《立秋后题》诗曰: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安史之乱中,杜甫“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而杜甫这首《立秋后题》正属于此“诗史”。与此诗直接相关的史实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杜甫弃官,裸辞之年已是46岁,由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年底辗转抵达成都。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此诗所写精确精准时间,正是唐肃宗乾元二年七月杜甫弃官后的立秋节气之后的第二天,就是巳亥年七月初九,即公元759年8月6日。“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杜甫抒写惆怅之情溢于言表,连那蝉声听起来也不友好了,总是叫个不停,无休无止。古人认为,立秋节后,燕子南飞,所以杜甫在此地看到燕子也心生感触,心有戚戚焉,觉得这燕子既然已经要被称为“秋燕”了,也早就该南飞了;作为“秋燕”而仍滞留于此地,则未免已是“身在异乡为异客”了。

中唐时代,武元衡《立秋华原南馆别二客》诗云:

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

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离愁别绪,情深谊长。秋蝉声声青山远,想象中的茕茕独行,意念里的满头白发之年华易逝,甚是感人。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诗曰: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节气,独游曲江,深思友人。那还有什么思念,是秋蝉三两声渲染不了的!

南宋杨万里也写有一首《立秋日闻蝉》,其诗曰: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不同于“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杨万里这是新创制了“蝉声报秋”的说法,大概就是“新蝉三两声,天下尽知秋”了!

当然,作为一个“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的节气,“立秋”更是鲜活生动的,在民间,在田间地头,“立秋”其实有千百样的“秘藏”。而这样的生命活力,又会反过来感染、熏陶古代文人创作出更多面向民众的诗文。比如,南宋范成大就写有多首关于立秋的诗歌,民俗多姿多彩,彰显生命活力,满满的溢出“人间烟火气”,而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是其“贺立秋”的《立秋二绝》。范成大《立秋二绝》诗曰: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

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诗人希冀暑热熏蒸赶紧过去,祈盼立秋之后消解烦恼,故而范成大以庆贺立秋节气到来的心态而写下了这两首七言绝句。诗里描绘了戴楸叶、吃秋瓜、喝新井水、吞红小豆等等节俗,一派热闹景象,忘却了“岁华过半”的惆怅,笑口常开,笑对人生。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初秋是崭新的,总是让人期待着满满硕硕的收获,总是有无限的向往,总是无限美好的。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