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杂交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贵州省岑巩县3.5万余亩杂交水稻陆续迎来“赶花授粉”的关键期,在全县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农人们忙碌在田间地头,抢抓农时为杂交水稻进行人工授粉,提高杂交水稻制种的结实率和产量。
在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麻力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阵阵稻香扑鼻,三三两两的“赶花人”掩映在层层绿浪中。他们手拿绳索,两人一组,一人一头,在水稻田块里不断掀动稻穗,将父本的稻花花粉扬起来,给母本稻花授粉,使母本结籽壮籽,实现稳产丰产。
“这个Ⅱ优品种的扬花时间在早上十一点半,就是要掌握好这个时间及时‘赶花’,以前‘赶花’用竹竿,1个人1个小时只能赶2亩地,现在2个人用一根绳子‘赶花’,1个小时能赶20亩。”岑巩县水尾镇高级农技师褚清木说,岑巩县属于山区,稻田呈梯田状层叠分布,不适合机械化“赶花”。作为杂交水稻制种重要生产环节,赶花效率直接关系着产业稳产增收,目前,全县绳索赶花已逐渐取代了以往的竹竿赶花,更好适应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场村是水尾镇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核心种植区,这里海拔适合、气候适宜、水质优良,依托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条件,8年前,村民陈良东就发展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现在,他是村里的杂稻制种大户和“土专家”,他的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已由最初的400亩增加到了800余亩,亩产量由原来的300多斤提高了400多斤,产业兴旺不仅点燃了致富梦想和“发展引擎”,也挺起了乡村振兴的“铁脊梁”。
“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土地有村合作社统一流转,管理有工人,技术有人指导,建有风险赔偿机制,实行保底价订单收购,产业发展有保障。” 陈良东说,80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可以吸纳60多人就近就业,共需发放工人工资90余万元。
59岁的吴凤香是岑巩县水尾镇大树林村村民,他家的2亩地租给大户发展杂交水稻种产业,农忙时节,吴凤香就到制种基地打零工补贴家用。
“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远门,来这里‘赶花’,老板包接送、包伙食,赶花一小时有30元的现钱,够买油盐了。”赶花结束,吴凤香领着工钱,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按照“合作社+基地+大户”组织方式,今年,水尾镇新场村共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260亩,有50亩以上制种大户25户,今年预计生产种子50万斤,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可带动1万余人次就近务工。
“下一步,我们村合作社将把村里更多的闲置土地资源进行统一流转,引导更多的大户参与到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中来,扩大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增加土地产出率,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党支部书记黄俊榜说。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岑巩县通过搭建平台流转土地,建立全流程技术服务保障,推行杂交水稻制种“基本保险+补充保险”政策全覆盖,打造“订单生产+产品加工”链条等,不断巩固提升“国字号”制种产业,使“老产业” 焕发出了新活力。
岑巩县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等称号,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粮食种子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预计生产种子780万公斤,可带动11个乡镇70个村1.2万余农户稳定增收。
(通讯员:周燕 陈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