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地坝村
在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地坝村有一条取名为同心渠的灌溉水渠,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在老支书汪长根的带领下,历时6年才修建完成。80年代初,由于年久失修逐渐闲置。2018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重新对沟渠进行修缮,为当地春耕灌溉、粮食生产、产业发展发挥了功能,注入了活力。
时下正是水稻收割的季节,走进地坝村只见干部群众纷纷捋起衣袖,挽起裤腿,挥舞着镰刀在稻浪中抢收稻谷,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秋收景象。
地坝村村民正在抢收稻谷
这样的丰收景象得益于同心渠的恢复和修缮,作为老村干及沟渠建设者,村民汪元科深有感触。
“白天夜晚都有足够的水来灌溉我们的稻田,遇到大旱天气一点都不会受影响,这都是因为得到上级帮扶部门和干部的关心和支持,帮我们把这条年久失修的沟渠维修好了,让我们老百姓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地坝村村民汪元科感激地说。
地坝村辖13个村民小组,有人口473户1964人。长期以来,因受自然条件限制,村民种植稻谷能丰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尤其是60年代,当时的地坝村仅有人口500多人,粮食年产量不足20万斤,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成了地坝村真实写照。
“在我们地坝这个地区,尤其是上坝和下坝是干旱地区,在我们这里流传个顺口溜,‘有女不放地郎坝,地郎坝吃的苞谷粑’。”回想当年的艰苦岁月,地坝村村民汪才荣记忆犹新。
为了让地坝村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村民汪元科的父亲汪长根老支书曾经带头组织一支村民施工队,想尽一切办法战天斗地、团结一心,没日没夜奋战在建设工地一年多。1971年沟渠修建完成后,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许多的荒坡和荒土都变成了良田,粮食产量由原来的20万斤上升至57万斤。直到80年代初期,这段沟渠由于年久失修才逐渐闲置了下来。
地坝村村民正在修缮同心渠
2018年来,地坝村老党员汪元科接过了父亲汪长根老支书的接力棒,主动担任了这条沟渠的修复任务。在各级帮扶单位、县水务局和乡党委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水渠得以重新修缮,引来一股水源,日夜不停地流向地坝村,有效缓解该村8个村民小组225户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地坝同心渠修通以后,我们整个地坝村的乡亲们都非常高兴,很多村民还把原来的荒土、田土改造成了良田。”羊桥土家族乡地坝村第一书记刘永生说。
地坝村同心渠
今年,地坝村积极发展杂稻制种220亩,产值达60余万元,利益惠及该村225户695人,发展优质水稻种植319.5亩,目前已全部完成收割。沟渠的修通后,驻村工作队又积极引导村民开辟荒山、荒土,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茶、蔬菜等产业,通过发展产业让群众实现持续增收,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讯员:唐鹏 吴实君 实习生: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