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堆满展室,布偶、时装、马克杯……这些新潮的产品都带有蜡染、刺绣等民族特色元素,古老的技艺和时尚的外形带来奇特的视觉观感。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设计的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杨欣 摄
这些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来自30多名平均年龄24岁的年轻人。“传统非遗文创企业在技术上依赖老匠人,年轻岗位较少。如今像这样以年轻人为骨干的非遗文创企业越来越多,说明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变化。”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主任蒋友财说。
2019年,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负责人刘海峰告诉记者,要做到有设计、有工艺、有量产能力,需要改革创新。
“年轻人不喜欢重复,就负责设计创新;年纪大的绣娘喜欢熟悉的工作,就负责量产。”刘海峰说,公司的年轻设计师,大多毕业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接受过专业的创意设计训练,懂得操作工业化设备,非常符合企业优化工艺之后的用人需求。
年轻的设计师们正在操作设备。新华社记者杨欣 摄
“我把在学校学习的国外绣法和我们本地传统绣法结合,设计了这款虎头帽,今年10月份将亮相上海的玩具展。”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毕业生李泽英自豪地介绍着。
“非遗文创产业需要年轻人的创新,而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土壤,这是双向奔赴。”蒋友财介绍,近年来旅游带火了非遗文创产业,学校立足于本土优势,积极对接企业了解需求,优化课程,针对刺绣、银饰、蜡染等主要产品培养相关人才,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职业教育发展。
“我们今年近一半毕业生就业后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相信未来传统非遗文创产业会注入越来越多的‘年轻血液’。”蒋友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