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年悄然而去,蛇年蹁跹到来。“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关于龙,古有金龙、祥龙之称;而对于蛇,从古至今,其实也不乏灵蛇祥瑞观念。
要谈“灵蛇祥瑞”,那排在首席的肯定就是白蛇白娘子白素贞啊。大家可能真没有详细看过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但鲁迅那篇《论雷峰塔的倒掉》总是认真学过的。那白蛇娘娘因为雷峰塔的倒掉肯定已重获自由了,而她的死对头法海禅师终于成了“蟹和尚”,“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这篇名文中,鲁迅的名言警句有好多,但我最喜欢还是这一小段:“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呵呵呵呵,现在回味回味还是觉得很解气。
武汉市永芳古戏院上演的汉剧《断桥》剧照。来源:人民网
鲁迅如何得知“白蛇传”故事呢?在《论雷峰塔的倒掉》里述及白蛇故事,鲁迅说是“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又说“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里的”,还提到了“水漫金山”以及“白状元祭塔”之类情节名目。如此叙述,验证于周作人的作品,自当是可信的。也应该正是在此雷峰塔倒掉之后,鲁迅的二弟周作人也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白蛇传》诗:
顷与友人语,谈及《白蛇传》。缅怀白娘娘,同声发嗟叹。
许仙凡庸姿,艳福却非浅。蛇女虽异类,素衣何轻倩。
相夫教儿子,妇德亦无间。称之曰义妖,存诚又善善。
何处来妖僧,打散双飞燕。禁闭雷峰塔,千年不复旦。
滦州有影戏,此卷特哀艳。美眷终悲剧,儿女所怀念。
想见合钵时,泪眼不忍看。女为释所憎,复为儒所贱。
礼教与宗教,交织成偏见。弱者不敢言,中心怀怨恨。
幼时翻弹词,文句未能念。绝恶法海像,指爪掐其面。
前后掐者多,面目不可辨。迩来廿年前,塔倒经自现。
白氏已得出,法海应照办。请师入钵中,永埋西湖畔。
“何处来妖僧,打散双飞燕。”显然,周作人对于法海禅师也是很反感的。研读下来,则周作人非但看过《白蛇传》;“滦州有影戏”,还看过滦州(今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皮影戏《白蛇传》;“幼时翻弹词”,还小的时候便看过“《义妖传》弹词”,尽管当时未能读通文句,却非常厌恶法海,翻一遍就掐一回书中的法海画像,以至于把法海画像掐得真“面目全非”了。诗歌最后一部分叙说,这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雷峰塔终于倒掉了,白蛇娘娘已经出来了;那法海呢,也应该“照办”,“请君入钵”,且“永埋西湖畔”,意思是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上演“法海永镇雷峰塔”了。
雷峰夕照。来源:杭州市政府网站
而鲁迅、周作人所写到的那座雷峰塔1924年9月倒掉迄今已整整一百年过去了,一代人又另有一代人的“白娘子”。“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千年等一回我无悔啊/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只为这一句啊哈断肠也无怨/雨心碎风流泪梦缠绵情悠远/西湖的水我的泪/我情愿和你化作一团火焰……/千年等一回。”于是,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接受白蛇、许仙、青蛇、法海故事,1992年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是最为流行的经典。“西湖美景三月天哎/春雨如酒柳如烟哎/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若是千呀年呀有造化/白首同心在眼前/若是千呀年呀有造化/白首同心在眼前。”
剧照
而再追问一下,这传说中的白娘子是干什么“营生”的呢?答案居然是开药铺,当医生啊,甚至故事情节高潮里白娘子还可以“盗仙草”,从而让许仙死而复生。如此一来,灵蛇摆明了就可以是名医啊,这似乎暗示着蛇与医药关系密切——嗯,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里“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可以直接当药用的那种暂且不算。
而蛇与医药有密切关联,在西方文化里也有渊源。古希腊神话里,光明神阿波罗(Apollo)和塞萨利公主科洛尼斯(Coronis)的儿子阿斯克勒庇俄斯被信奉为医神。故事版本之一说,阿斯克勒庇俄斯从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那里得到了一小瓶蛇发女妖戈耳工(Gorgon)不可思议的血液:从左边的血管取,这就是一种致命的毒药;但如果从右边的血管取,这血液就可令人起死回生。宙斯(Zeus)对此十分震怒,因为这威胁到了只有神才拥有的“不朽”,于是用雷劈死了阿斯克勒庇俄斯。被激怒的阿波罗为了报复,射死了为宙斯煅造雷矢的独目三巨人库克罗珀斯(Cyclopes)。宙斯大怒,将阿波罗罚往特洛伊为凡人修筑城墙,却也将阿斯克勒庇俄斯升上天空,化为88星座之一的蛇夫座(Ophiuchus),人们也将阿斯克勒庇俄斯奉为医神。
故事版本之二说,阿斯克勒庇俄斯为治疗疾病而陷入沉思之时,有一条毒蛇悄悄地盘绕在他的手杖上,他把蛇杀死了。这时又出现一条毒蛇,口衔药草,使先前那条死蛇得以复活。这使得阿斯克勒庇俄斯顿悟:从来蛇都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蛇是有毒的,可以致人死命,但同时蛇还具有神秘的疗伤能力,也许由于它能穴居又能长年贴地游行,所以它熟知一切草木的属性,包括药性,它们粗糙的窝便是许多有效药物的生长之地。从此阿斯克勒庇俄斯行医人间,不但带着手杖,而且手杖上总是盘绕着一条蛇——这条蛇杖又叫“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Rod of Asklepios)。于是,在西方,蛇盘绕的权杖是医学及医学界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会徽的核心图案就是一条蛇盘绕着权杖。
而说起西方的“灵蛇”,其实最引人瞩目的应当是伊甸园里的那条。十八世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曾在诗中写道:“The serpent's subtlety is the instrument of God.”意思是说,“蛇的狡黠是上帝的工具。”据《圣经·旧约·创世纪》,亚当和夏娃原本赤裸着绝美的形体,品尝着甘美的果实,在伊甸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但那蛇引诱夏娃与亚当违背上帝命令吃了伊甸园的“禁果”——“知善恶树”所结的果实,而被上帝惩罚,逐出了伊甸园。蛇也“必受咒诅”,从此要用肚子行走及终生吃土。蛇的后裔要与女人的后裔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它的头,而它则咬伤她们的脚跟。
中国古代的蛇崇拜则更为直接,作为标志性的便是华夏人文先始、社稷正神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形象。现众多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帛画等画像中,居多的是伏羲女娲分别手持规与矩,而他们的蛇身却自然而然地在错综交缠。而从发生先后上探析,则人头蛇身的女娲崇拜早于男神伏羲崇拜。战国时期屈原《楚辞·天问》有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东汉王逸注解云:“女娲,人头蛇身。”
AI制图
屈原《楚辞·天问》也直接对“灵蛇”发出提问,《楚辞·天问》有曰:“灵蛇吞象,厥大何如?”而屈原于此所提到的“灵蛇吞象”,或亦指向记载于《山海经》的“巴蛇食象”。《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这便也应当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说的来历。对此,东晋郭璞《海内南经图赞·其六·巴蛇》歌曰:
象实巨兽,有蛇吞之。
越出其骨,三年为期。
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赞歌里,郭璞最后一句中的“屈生”自当是指屈原,是说巴蛇如此巨大,以至于屈原在《天问》中发出了质疑。
因为郭璞所写的是“图赞”,据此可以断定,郭璞所读到的《山海经》是配有图画的。而中国古代典籍里,《山海经》是“含蛇量”最高的,郭璞一定还会看到其中很多的其他蛇画的形象。作为对应,郭璞还写有《西山经图赞·其三·肥遗蛇》《北山经图赞·其十四·长蛇》《中山经图赞·其十六·鸣蛇化蛇》等等。而郭璞《海外北经图赞·其五·共工臣相柳》诗云:
共工之臣,号曰相柳。
禀此奇表,蛇身九首。
恃力桀暴,终禽夏后。
歌里说共工之臣相柳居然“蛇身九首”,且力大无穷,是个能打胜仗的超级英雄。也因此而立下大功,最终擒获了夏王朝的君主。另外,郭璞还写到了禺彊水神“乘龙践蛇”,雨师之妾“以蛇挂耳”,以及“蛇巫之山,有人操杯”,“惟蛇之君,是谓巨蟒”,还有神奇的两头蛇“枳首蛇”,“夔称一足,蛇则二首”。
对比《山海经》以及东晋郭璞的“图赞”诗歌,则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灵蛇图腾或叫做灵蛇崇拜,大胆玄幻,犹如天马行空,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比如,西晋傅玄《灵蛇铭》歌曰:
嘉兹灵蛇,断而能继。
飞不须翼,行不假足。
上腾霄雾,下游山岳。
进此明珠,预身龙族。
傅玄此铭感叹说,灵蛇叫人惊奇,被砍断了还能再接续上;灵蛇没有翅膀却能飞,腾云驾雾;灵蛇还能进献“明珠”,身列“龙族”。而其中“进此明珠”之说,指向“灵蛇报珠”。先是,先秦有“隋侯之珠”的宝物,被认为与“和氏之璧”等同。《庄子·让王》有云:“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淮南子·览冥训》有曰:“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AI制图
关于“和氏之璧”,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等系列故事流传,广为人知。那么,“隋侯之珠”隋侯的宝珠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搜神记》载“隋侯珠”故事说:
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
故事里说,隋侯在“断蛇丘”这个地方,用药救治了一条受伤的断蛇。一年多之后,那条蛇居然衔着夜明珠来回报隋侯,这真是个“灵蛇感惠,效力输珍”的好故事。唐初王绩《蛇衔珠报隋侯赞》歌云:
隋侯报德,矜伤育鳞。
灵蛇感惠,效力输珍。
月华浮吻,星光曜唇。
此犹知报,而况吾人。
西方文化里,关于蛇的短语也仍留有信仰与民俗的遗存。比如,英语中的Snake dance,蛇的舞蹈,指某种仪式或表演,通常与宗教或文化活动相关;而与之相关的Snake charmer,控制蛇的人,操蛇者,则远古时代必定是祭司等仪式主持者,故而现代英语语境中,该词还有“关键角色”的含义——再印证对应中国古代“操蛇之神”的情况,《列子·汤问》之“愚公移山”故事里有云:“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甚至,那逐日的夸父也是位手“把两黄蛇”的操蛇之神,《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英语短语里再有Snake oil,字面的意思是“蛇油”,现在的用意都指毫无用处的方法或建议,语义来源是因为蛇油曾一度被夸大地认为是万能神药包治百病,但终归却又不见成效或成效远不尽如人意;于是,Snake oil salesman,蛇油推销家,在英语里是指夸大产品效果进行欺诈销售的骗子。
而说回到白蛇传故事,许仙与白娘子缠绵爱情发生地西湖上的“断桥”为什么叫断桥呢,你见过或想过这“断桥”真的断过、真的很容易断吗?其实,“断桥”是截断西湖白堤之桥,白堤正如长蛇,被断桥于此截断——且或许也含有某些厌(yā)胜之术的用意,这“断桥”恰恰“断”在白堤长蛇的“七寸”上。如此命名深意,当正如《搜神记》“隋侯珠”故事中的“断蛇丘”,与风水堪舆啦、镇压“王气”啦等等纠缠不清。而古往今来,无论南方北方、沿海沿江还是深山老林,几乎到处都建有“宝珠寺”“宝珠庵”“宝珠庙”,如此命名是因为这些寺庙里都有宝珠吗?其实不是的,应该是因为受到“灵蛇报珠”故事影响,暗指此寺庙建于一条山脉的龙头(蛇口)位置,而此寺庙建筑正像是灵蛇口中所衔的那颗“宝珠”。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马上顿悟深圳蛇口这地方为什么叫做“蛇口”了。而“断桥”“宝珠寺”与“蛇口”之类的这样的感悟,如不能深切理解先民们的灵蛇祥瑞信仰,则实在无法加以体会。
形见神藏,与物变化,古今中外纵横谈,灵蛇祥瑞时隐现,恰是一曲虔敬信仰与美好民俗融合无间的曼妙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