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绣娘们接到一个特殊的订单,要用马尾绣为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夫人制作服饰。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不仅让欧洲国家元首的夫人青睐有加,并且早已成为贵州水族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方式。今天动静记者给大家讲述的就是一位马尾绣的工艺大师、带富能手韦应丽。
韦应丽,贵州省民族刺绣工艺大师,40多年来,她不断打磨马尾绣技法,作品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她开办马尾绣技能培训班,言传身教,给上千人传授经验技巧。她组织成立三都县第一个马尾绣协会,带动20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年产值近3千万元,在传统民族地区闯出了一条锦绣致富路。
这就是韦应丽的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它其实是一个小音箱,可以和手机无线连接,播放音乐。古朴的马尾绣结合现代的蓝牙音箱,还挺特别的。
马尾绣是水族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它的特别之处就是用马尾毛和丝线搓成一根马尾线,来勾勒刺绣图案的轮廓,因为马尾线比较粗,绣品的效果就比较立体,具有浮雕质感,光泽鲜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古老的马尾绣在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手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韦应丽就是优秀的马尾绣传承人。在三都县中和镇的雪花湖移民新区,动静记者见到了正在组织妇女培训的韦应丽。
水族妇女不单擅长刺绣,也能歌善舞,作为三洞马尾绣协会的负责人,韦应丽除了组织大家培训生产,也经常领着妇女们排练歌舞节目,参加各种活动。
这里是三洞马尾绣协会在雪花湖移民安置点的新场地,协会从2010年成立时的84人,几年间发展到716人,在中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协会搬到了这个崭新的水族特色小镇。
身为远近闻名的绣娘,韦应丽有一个绝技,别人无论说什么图案,她随手就能画出来。每次她培训时演示作画,大家都会挤在旁边认真观摩。
韦应丽从十多岁开始学习制作马尾绣,也是当地最早出售绣品的绣娘。
在2008年,为了带动更多的妇女能靠传统技艺赚钱,当时担任村妇女主任的韦应丽开办了第一个培训班,组织绣娘们集中学习提高技术。同时她努力扩展销路,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得到实惠。现在协会更多的是进行订单式生产,韦应丽接到订单后,就按照要求制作模板,然后将布料分发给各个绣娘,再指导她们加工制作,检验合格回收后,再统一发送给客户。
最近几年,在政府的协调下,客商订购绣品的需求量比以前大了很多,绣娘们收入的稳定性也大大提高了。
如今韦应丽干劲更足了,经常去外地学习交流,除了传统的产品,还开发了许多融合潮流元素的新产品,带动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韦应丽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大家在保护好马尾绣的同时,能够脱贫致富。为此,愿意贡献出我的全部力量。”
那么,韦应丽她是如何成立协会,打开销路,并让马尾绣成为当地水族妇女脱贫增收的重要来源呢?敬请关注明天的动静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