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贵州的大戏:黔剧
你看过黔剧吗?当代贵州中青年大多摇头。有所耳闻略知皮毛的,却有些捡芝麻而丢西瓜。比如有人说,贵州本来没有黔剧,是后来编的;黔剧的观众太少;还有人说,黔剧没什么特点嘛,云云。

《秦娘美》剧照
而贵阳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却是对其耳熟能详的。我属市井小民,年轻时曾经喜欢看戏,也算得是黔剧当年风靡贵阳的见证者之一。1960年,我在贵师附小教书,与黔剧团毗邻。下课铃声一响,全班学生的童声念唱就高声响起,是黔剧《秦娘美》的韵白:“珠郎家,像蛤蟆,毛都(停顿半拍)没有!”那停顿后的再起,没有谁会“放枪”;比起音乐课上怎么也唱不好的“后半拍起”,可是无师自通。为什么?学生说,词儿好玩,调子好听,听了就会!在河滨公园片区,居民们大多会哼唱一些婉转的、极富抒情风格的黔剧调子,有时聚到一起你唱我和,兴味盎然。

刘玉珍饰演的秦娘美 资料图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等国回程,在贵阳观看了黔剧,并为黔剧团题词,更将“黔剧热”推向一个高峰。在20世纪60-80年代,黔剧团的那些角儿们,像刘玉珍、崔燕鹏、余重骏、包珊等,都有戏迷簇拥,是地道的“黔粉”,犹如当今的粉丝团。包珊是我老同学,唱老旦,嗓门圆润洪亮。她父亲是黔剧的创始人之一的包净六先生,对黔剧的成型立下大功。黔剧这些角儿的一招一式、表演花絮,也为那个年代的贵阳市民街谈巷议,津津乐道。

《奢香夫人》剧照
黔剧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其“先祖”是贵州民间一种分角色坐唱的“贵州扬琴”。1953年黔西县的民间艺人们将“贵州扬琴”搬上舞台,称为“文琴戏”,这就是黔剧的雏形。黔剧这个剧种的正式命名有点晚,是在1960年2月。但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被以乳名呼之一样,没上户口,没取学名,却自由自在活了一世,直到长成老寿星。谁也不能因其没取学名,就说这个寿星没降生啊。

《奢香夫人》剧照 韩承峰/摄影
过去的几十年间,贵州曾经涌现过二十多个黔剧团,拥有大小剧目五百三十余出。黔剧曾是贵州戏曲史上的一支朝气勃勃的生力军。
黔剧音乐挺抓观众,大家一听就熟。只要看过两出戏,一听到它的音乐响起,就如遇知音,而绝不会将它与其他戏曲混淆。伴奏乐器以高胡、扬琴为主,配以其它管弦乐。扬琴在黔剧音乐中独占鳌头,弹拨起来响亮而柔和,就像贵州山里的徐徐和风,潺潺溪流,余音总会留在你心深处久久萦回。这就是它的特点。黔剧器乐曲的来源有三:一是继承贵州扬琴传统曲牌;二是吸收贵州梆子戏曲牌;三是新编曲牌。

《奢香夫人》剧照
黔剧的道白、韵白,一听就懂。它是以贵阳话及黔西话为主的,属北方语系的西南官话,甚至比含有入声字的京剧韵白还更接近普通话发音,明白晓畅。
黔剧博采众长,吸取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包容性很强。六十年前,贵州曾经派出二十多名黔剧艺人到杭州拜昆曲名家为师,吸取昆曲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黔剧表演程式。

《奢香夫人》剧照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黔剧历史上最为叫响的两个大戏,一是侗族题材的《秦娘美》,二是彝族题材的《奢香夫人》。一个地方剧种,能够把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掘、吸收过来,并作为自己的重点剧目排演,这在其他地方剧种中是十分罕见的。

侗戏《珠郎娘美》剧照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秦娘美》源于侗族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珠郎娘美》。20世纪20年代,它被搬上了侗戏舞台。从侗戏到黔剧的改编,是一个质的飞跃。1960年,梅兰芳大师观看了演出,并挥毫题词。1961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了电影。那年月,拍电影可是大事,只要上了银幕,就火了。《奢香夫人》描述明初贵州水西地区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积极维护明中央政权,反对分裂,忍辱负重,维护民族团结的故事,普及度挺高。

梅兰芳为黔剧《秦娘美》题词 资料图
黔剧虽有这样深厚的根基,但在几十年的政治风云变幻中,它经历了大起大落。文革期间自然是一个低谷,之后复苏。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又因为经济大潮的涌起而再陷低谷。黔剧与许多传统文化遗产一样,因没法适应现代人审美趣味的变异而风华不再。如何突破?这是黔剧“申遗”成功之后的一个重要课题。
黔剧有着海纳百川的传统,因而就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贵州的苗、布、侗、土家、彝、仡佬、水等诸多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取之不尽;在黔剧已有的剧目中,还只发掘了“沧海之一粟”。

黔剧《天渠》剧照 来源:中国文艺网
黔剧是贵州的戏剧,对贵州各少数民族文化和贵州本土文化,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这种“拿来”,不是硬贴,而是吸取其精髓,使之化为黔剧的骨肉。那两个传世剧目就是成功的范例。新创的建国70周年献礼剧目《天渠》,受邀晋京演出,业内评价为“叫好又叫座”“能启迪人们心灵”。当下的要务,是要让黔剧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更加合拍,黔剧能否拥有一批新的“黔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