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北赫章县乌蒙山深处,有个名叫海雀的小村庄。过去的它曾因“苦甲天下”的艰难生活而为人所知;如今的它又因一个林海“愚公”以及当下的“林茂粮丰”而闻名。旧貌焕新颜的背后,是林海“愚公”文朝荣秉持愚公移山之志,以及当地村民一代接着一代干,才能在苦寒的乌蒙大山深处种出一片幸福林。
正午时分,阳光洒向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的万亩林海,阵阵鸟叫虫鸣,为护林员王光德的巡山路增添了几分热闹。对于58岁的王光德来说,每天5、6个小时的巡山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青山绿水金山银山,这个就是金山银山了。”
海雀村万亩林海
林子变“金山”,这个“戏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雀村根本没人有心情去“看”,当时正当壮年的王光德心里总想着如何让全家填饱肚子。“当时文支书动员我们种树,我们不同意。因为种洋芋,每年还能收两、三百斤。但是种树子,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记者采访王光德
当年嚷着种树什么都看不到的王光德,如今却能天天看到海雀村的满目青山翠,而守护好海雀村13700多亩的森林,也成为了王光德和去世老支书文朝荣的约定。“我们老支书去世以后,他把这片林子交给我守。他说这一片林子是你和我一起造起来的,你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好。”
“我们海雀就是靠着这万亩林海才富起来的,我会一直守护下去。”老支书临终前的托负,在王光德心里早已烙下了“使命”两个字。
正在巡山的王光德
在海雀村村委会副主任、文朝荣孙子文均福的记忆里,始终有一块腊肉的香味不能忘记,还有那个带病巡山的爷爷的身影。“有一年腊月的一天,我就听见爷爷给我奶奶说,把家里仅有的剩的腊肉煮上,晚上他要带种树的人到我们家里来打牙祭,那天晚上我闻到那个腊香味口水直流,还哭着闹着要吃肉。”
再哭再闹,那晚的腊肉,文均福还是没能吃到。但爷爷一心为民的情怀,却刻进了他和家人的心里。爷爷文朝荣过世后,文均福总会想到爷爷带病巡山的背影,想到爷爷对自己说的那句“你只有一个种树的爷爷,没有一个当村支书的爷爷”,他最终在2016年放弃了自己一年能赚十多万的运输生意,选择到村委会任职。“我要接过我爷爷的接力棒,把海雀的万亩林管护好。带好老百姓,发展好经济,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文均福
接棒后的文均福,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已经明白了爷爷当年的心境和坚守的初心。
27岁的海雀村村民朱跃花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苦甲天下”的日子,但是她一直都记得父母口中经常唠叨的那个文朝荣支书,而林子变“金山”的“戏法”真的在她眼前变为现实。“当时听到他们说碳汇项目,说那个树挂个牌子就有钱,去年已经领到了,我家有20多亩国储林,得到7万块。”
记者采访朱跃花
三十多年过去了,海雀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达到77.21%。如何用好这片林海,发挥更大价值造福村民?文朝荣的儿子、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说,他没有辜负父亲留下的遗愿:“他临终的时候流着眼泪跟我讲,你现在作为村干部,要带动老百姓把这片林管好。”
文正友
目前海雀村13700亩华山松价值近亿元,人均经济存量超过10万元,万亩林海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遥望海雀松林深处父亲的长眠之地,文正友说,海雀的蝶变之路还将继续。“现在我们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还是要艰苦奋斗,还是要苦干实干。”
如今的海雀村
从贫瘠到小康,海雀的锦绣青山要怎么用?老支书留下的奋斗精神,要怎么传?明天请继续关注《莫怕前无路 “雀”是苦尽甘来》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