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现结合遵义会议的召开来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个政治要求,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不断锤炼我们的“政治品格”。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我们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精神的核心内涵,而这正是铸成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的“精神谱系”来源之一。因为,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胜利召开,本身就是我们党在革命成长过程中,面临两条路线的斗争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克服错误,勇于自我革命而取得的斗争成果。
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曾发生过三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在大革命遭受严重挫败时带有浓厚拼命色彩的“左”倾盲动主义;第二次是在国民党各派军事势力间爆发大规模混战期间,由于过分夸大革命有利形势而产生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以“国际路线”为旗号、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时间从1931年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一直延续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历时整整四年。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者上台后,不顾实际情况,从主观主义出发,在政治路线、经济政策、军事部署等方面大力贯彻“左”倾路线,并对不同意见者实施无情打击,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占据了中央领导权,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是在危急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战略转移,博古、李德对于西征去哪里、到底怎么办并无确定把握,只是大致设想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当蒋介石了解到中央红军西进的路线和最终意图后,便调动30万兵力,张网封锁湘江以围歼中央红军。博古、李德却不顾敌情变化,忽视毛泽东、彭德怀提出的“转战湘南、湘中,杀一个回马枪”的建议,坚持西进,硬往蒋介石的罗网里钻,再加上大搬家甬道式缓慢行军,错失渡江良机,最后以伤亡3万多的代价才渡过湘江。湘江一役,红军损失惨重。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左”倾教条主义由怀疑、不满开始变为愤怒,党的高级干部也开始普遍产生要改换中央领导、改变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尽快摆脱极为不利的困境的意愿。这实际上是我们党开始有了修正自我错误的觉醒意识,为其后召开遵义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博古、李德所犯的一系列错误打下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渡过湘江后,随着红军转移过程中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何去何从成为摆在当时党和红军面前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决策正确,可能突出重围;决策错误,则可能全军覆没。面对如此复杂而险恶的环境,毛泽东等人坚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主张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进军;博古李德则教条的坚持要按原计划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
“道路决定命运,行动决定方向”,毛泽东等人从党和红军的安危出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坚决而智慧的同错误路线作斗争,最终避开了敌人布下的网罗,通过从通道会议的战术转兵,到黎平会议战略转兵、再到猴场会议收回“三人团”军权,挺进黔北。这一系列会议与军事行动,打乱蒋介石部署,给红军赢得了修整时间,最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胜利召开遵义会议,解决了最为急迫的军事与组织问题,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领导。从此,中国革命才一步步转危为安。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过程中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不断向错误作斗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艰难成长过程,内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正是熔铸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与精神谱系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