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飞速发展,铁路建设日新月异。管辖着贵州铁路黔桂、沪昆、川黔、渝贵四大干线1500公里正线的贵阳工务段,铁路的养护手段,也从“刀耕火种”走向了“数字化”。
大机工区职工“全家福”
铁路工务部门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后勤保障部门,“火车跑得快,全靠钢轨载”。铁路的轨距是1435毫米,高铁的轨距和两条钢轨的水平面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内,甚至只有头发丝大小,才能保证线路设备质量优良,列车才能舒适安全地载着你到达诗和远方。
我们都是有养路“豪车”驾照的人
他们,是清一色的90后,每天驾驶着价值1380万元的“和谐DCL-32K”型液压线路捣固车,在铁路线上为列车保驾护航。他们是贵阳工务段马场综合维修车间大机工区的职工,其中唐兵、唐统文、范伟还是贵阳工务段第一批拿到捣固车驾驶证的养路工。
唐统文是工区3名最先拿到大机操作合格证的职工之一
大型捣固机在进行线路捣固
90后线路工范伟在操作捣固作业
捣固车上复杂的各种指数表盘,对范伟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
上世纪70至90年代,养路工们干活,全凭着手中一把八斤半重的铁捣镐,算得上是“刀耕火种”。那时,工区人多,一个工区线路工往往多达20-30人。每天捣固枕木60头。一天下来,养路工们腰酸背痛,手上还打了血泡,劳动强度十分巨大。“远看象要饭的,近看是工务段的。”
1959年2月7日,黔桂线全线开通
1959年12月26日贵定工务段(贵阳工务段前身)修配所发明吊链式捣固机职工合影
上世纪60-70年代,线路养护全靠“人多力量大”
上世纪80年代,养路工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上世纪80年代,人工拨道男女老少齐上阵
上世纪90年代初,养路工依然使用捣镐作业
上世纪90年代初,东风7D内燃机车牵引的列车运行黔桂老线京寨盘龙道上
当时,养路工们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钢轨由12.5米的P50变成无缝P60长轨条,90年代后,养路工们使用上那时刚刚出现的小型液压捣固机作业。于是,各车间以使用小型液压捣固机作业的工队应势而生,他们走到各工区,成了最受欢迎的人。2003年后,线路上的木枕变成了水泥枕,钢轨由P50变成无缝P60,小型液压捣固机也逐步被手持式“小蜜蜂”、“眼镜蛇”、“威克”捣固机替代。这些养路机械个头小,但作业效率高,一台机器顶3个壮小伙子,养路工们终于彻底扔掉了手中笨重的捣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养路工使用上了小型液压捣镐机作业
2000年后,养路工普遍使用上了进口的手持威克捣镐机作业
电力机车奔驰在大山之间的铁路上
2009年9月,时速140公里的“蓝箭号”奔驰在黔桂线上,它是贵州当时跑得最快的列车,是高铁进入贵州的前奏
2016年,成都局集团公司派驻大型机械捣固车进入基层工务段,线路养护进入了“数字化”新时代。只需输入数字参数,线路起、拨、改就会同步进行,线路质量就达到了养护要求。它一小时的维修捣固作业,过去的10名养护工得干3个月,大大减轻了养路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线路养护水平。
2018年1月25日,一列动车奔驰在渝贵铁路乌江大桥上
2018年1月25日,渝贵线正式开通运营,动车组在渝贵线上追风驰骋,贵阳工务段进入高铁养护时代。
2019年7月3日,贵阳工务段大型捣固机在龙里至贵阳南区间作业
(通讯员 黎玉松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