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位于乌江中游的遵义市,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全面拆除网箱养鱼装置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使得乌江主要污染物得到控制,水质持续改善。
在湄潭县新石村,通过建设生态污水处理湿地,将附近90多户农户和农家乐、乡村宾馆排出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而这套投资90万元的系统,建设、管护成本都比较低。
湄潭县鱼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守东
湄潭县鱼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守东向记者介绍,运行成本由老百姓自己凑钱,每一个人一个月就是一块钱,这边农家乐每一户一个月就是100块钱,请当地的人进行集中管护。
流经湄潭县8个乡镇的湄江河是乌江的重要支流,为了保护湄江河的水质,湄潭县一共建设了88处生态湿地、135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让全县所有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全部实现达标处理。
网箱养鱼由于过度投放鱼饲料、药品等问题,曾导致乌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针对这一问题,从2017年开始,遵义全面拆除了境内乌江流域的1400多亩网箱,同时引进集装箱规模化养殖,污水循环利用的技术,让原来养在乌江里的鱼儿“上了岸”。
遵义市播州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水产站站长周南雁
遵义市播州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水产站站长周南雁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模式的养殖之后,把过去排在河里面的粪便变废为宝,没有造成水体的污染,达到了节地、节水、减排的作用,水产品的品质提升,产量也提高了。
总磷超标排放是乌江34号泉眼最突出的问题,最严重时曾超标2000多倍。
通过改进工艺,磷化集团对泉眼污水的源头、中段、末端进行了分段处理,使治污能力从最初的每小时3000立方米提升到10000立方米。2020年,乌江34号泉眼实现了全年水质达标排放。
近年来,遵义编写了境内乌江流域256条河流的“一河一策”方案,分期分批解决河流“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突出问题,不断改善、提升乌江水质。
遵义市水务局局长陈灿
遵义市水务局局长陈灿告诉记者:“我们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动态排查问题、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销号,加强乌江流域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