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6月12日)是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贵州有一个被称为“非遗之乡”的地方,它就是位于黔东南州的丹寨县。丹寨县有169项非遗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就有8项。今天,动静记者就提前带大家打卡丹寨非遗,感受传统民族技艺在当下焕发的时尚新活力。
苗族少女们表演锦鸡舞
每天下午3点,在丹寨万达小镇上,衣着盛装的苗族少女们就会随着美妙动听的旋律翩翩起舞,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锦鸡舞。
锦鸡舞表演者 金姗
“锦鸡舞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先祖蚩尤因战乱迁徙到丹寨,为了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便派妻子娜悠跟上天做了个交换,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稻谷,然后娜悠就变成了锦鸡。后人为了纪念娜悠,就把锦鸡奉为我们苗族的神物。”锦鸡舞表演者金姗告诉记者,每逢盛大节日的时候,苗族的少男少女们都会模仿起锦鸡的动作神态翩翩起舞,这便有了锦鸡舞。
游客欣赏锦鸡舞
在丹寨169项非遗名录中,广泛涵盖苗族传统民俗、音乐、舞蹈、医药、技艺等各个方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苗族服饰
依托丰富的非遗优势,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下,大连万达集团帮扶丹寨打造了旅游小镇。为了让游客深入感受非遗魅力,当地政府将20多项非遗融入到小镇之中。
丹寨万达小镇航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法造纸
古法造纸起源于汉唐时期,是丹寨的国家级非遗之一,在旅游小镇的靠山一隅,技艺传承人们正向游客展示它的独特魅力。
游客 孙春芳
游客孙春芳正欣赏着由古法造纸创新而来的纸浆压花画,他告诉记者:“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到1000多年的造纸艺术,还保存得这么好,很好地保存了我国这种古老文化,觉得非常地震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起源于秦汉时期,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蜡染的图案由苗家女用画刀蘸蜡,在布匹上勾勒而成,被形象地誉为“指尖上的芭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 张义苹(左一)
张义苹是苗族蜡染的传承人,也是当地一百多位苗家妇女的致富带头人。她说:“以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跟一些时尚元素结合,可以做出一系列的生活用品。我们现在做的这批订单,来自广州、北京,我们每年的订单都有100多万,这些订单做完之后,都是快递发给他们的,因为现在交通也很方便,两三天就可以到了。”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鸟笼编织技艺
走出非遗小镇一公里,就来到了以鸟笼编制艺术闻名的卡拉村。卡拉苗寨有400多年的鸟笼编织历史,全村171户就有125户从事竹编工艺,是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手工编织鸟笼专业村。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鸟笼编织技艺传承人 王玉和
鸟笼编织技艺传承人王玉和说:“卡拉村的鸟笼远销海内外,去年全村生产鸟笼十来万只,销售收入达到了650万元。”
游客 梁芳
如今,卡拉村的鸟笼编织已成为游客到丹寨体验非遗的重要打卡点,游客梁芳和朋友们就专程来这里体验制作鸟笼,她告诉记者:“我们是一个车友会,组织大家一起开着车,从贵阳开上高速,现在已经能够直接到丹寨了。我们这个做完了以后,还能够带回家去做个纪念,挺有意义的。”
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詹先俊
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詹先俊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两条高速的开通,我们已经融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给丹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三五期间,丹寨共接待游客24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89.3亿元。”
游客在旅游小镇购买非遗产品
通讯员:丹寨融媒 何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