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一张手绘的“贫困农户分布图”显得异常醒目。
在这张图上,红点圆圈代表了“村所在地”、空心圆圈代表了“组所在地”、而一个个红色小方块,则代表着“贫困户分布区”。
威宁县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说:“图看起来粗糙、简单,其实它还是有一定的内涵,我们五星有几个村民小组,标注红方块的地方就是居住贫困户的地方,所以一标注,我们进村入户,把走一些弯路改成直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作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第二年,迤那镇就开启了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摸底调查。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更是许多人不愿意透露的秘密。李仁兵和驻村工作组的同事们,很快就碰到了困难。
威宁县迤那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说:“因为有老百姓不讲实话,有1000斤粮食,他说才几百斤,一天有100元的务工收入,他说才几十元,有5亩土地,他说才一两亩,所以就算不准。”
经过反复的摸索实践,工作人员总结出了精准识别的“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
通过“四看法”,五星村精准识别出了第一批134户438名扶贫对象,对于这个结果,村子里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从那以后,简单实用的“四看法”,很快在十里八乡推广开来。
时任威宁县迤那镇五星村驻村工作组组长沈光勇说:“当时来五星村考察学习的干部比较多,在软件资料的准备上也不够充分,凭口头上给他们讲经验的时候,他们觉得贫困户分布不清晰、不直观。”
于是,有人提议把贫困户的分布情况标注在地图上,说干就干,李仁兵与沈光勇拿起了笔。
这张手绘地图简单、粗糙,但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真扶贫、扶真贫”的坚定信念。
这张地图,也成为五星村精准扶贫的“作战图”。
在五星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扶贫地图上的红色小方块越来越少,逐渐消失,2016年,五星村一举脱贫。
五星村的做法,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样本。“四看法”成为“精准扶贫”在贵州的典型实践。
2015年,通过“四看法”的推广,贵州全省共精准识别出贫困乡镇934个,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依托于精准的数据,这一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建成了“扶贫云”系统。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贵州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实现了贫困数据到村到户到人,全省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针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施策,贵州的精准扶贫工作,穿“云”而下,精准落地,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