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遵义地处黔北,是川黔间商货转运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这里较其他边远地区更有利于接受外来思想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马列主义逐渐传播到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建立省工委的同时建立了中共遵义县委,林青任书记,后不久林青被捕牺牲。8月,省工委派中共党员杨天源回遵义工作。杨天源到遵义后,和黔北游击队的谢树中以及罗红、罗有余等取得了联系。之后,杨天源即到遵义团溪私立新民小学任训育主任、校长,以此公开身份作掩护,开展活动。9月,在谢丰(由北平转移回家乡的中共党员)、杨天源等组织下,“遵义青年反帝拥苏同盟”在火烧舟李家坝小学成立,出席会议的有20多人,谢丰任主任。
为了扩大宣传,“遵义青年反帝拥苏同盟”开办了“黔北书店”,书店经理由谢丰担任,书店经费采用集股方式筹集,“遵义青年反帝拥苏同盟”成员每人出资金五元,书籍来源是通过与生活书店有联系的书店供给。“黔北书店”开办后,购进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各类进步书刊,出售给读者。1936年夏,国民党遵义党政军警突击搜查书店,抄走许多书刊,黔北书店被迫停业。
1935年12月,杨天源等人以社会职业为掩护,积极开展建党工作。先后培养吸收了多人入党,重新建立了中共遵义县委,杨天源任书记,张宗启任组织委员,谢树中任宣传委员。遵义县党组织建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争取青年脱离国民党省党部组织的“青年阵地社遵义分社”,把青年引上革命道路;党员以合法工作做掩护,扩大党的活动范围;打入国民党军队做兵运工作;利用新民小学的社会关系,团结当地进步教师组织抗日宣传队,办油印刊物《新民月刊》;办民报、组织读书会,引导一批知识分子走上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