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出现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大好形势,贵州各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各行各业,从学生到各界群众,得到声势浩大的全面发展,抗日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贵州高原。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这一时期是贵州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省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普遍展开,其中尤以遵义、湄潭、安顺、凯里、镇远、都匀、平越、独山等地的救亡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推动了全省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向前发展。
1938年春,中共遵义县委为加强对遵义青年抗敌救国会(简称“青抗”)的领导,派宣传委员谢树中参加“青抗”的领导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工作,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使“青抗”真正成为中共组织领导下的名副其实的抗日救亡团体。之后,“青抗”成立了歌咏队,编印了《抗战歌选》,排练了《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抗日歌曲,并在白天晚上进行巡回演出,很受群众欢迎。为让群众了解抗战形势,“青抗”还在遵义城中心办起了壁报《活路》,每天一大张,以《新华日报》社论为立论依据,发表时局评论,报道抗战消息,指明抗战前途。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遵义人民的抗战热情。
1939年春,冯玉祥将军带领的巡回歌咏队第二巡回演出队到达遵义。他们邀请了教育界、戏剧界的人士座谈,希望把遵义的音乐活动开展起来。中共遵义县委认为,这是建立公开组织的好时机,但必须吸取过去的教训,要切实加强统战工作。经过筹组,成立了“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简称“音教会”)。该会除接纳原“青抗”成员外,还吸收了城区13所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和其他音乐爱好者,同时组织了“青年歌咏队” “店员歌咏队” “儿童合唱团”等。
1939年寒假至1940年暑假,遵义中学教师黎恒章、刘铭坤等人组织了“农村抗日宣传队”,先后到礼仪坝、火烧舟、深溪水、冷水坝、团溪等郊区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向群众讲述抗战形势,坚定大众抗战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