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赋能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如何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最具活力却也最“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是摆在所有金融机构面前的课题。贵阳农商银行清镇支行(以下简称“清镇支行”)以其独特的“地缘、人缘、灵活性”优势,进行了一系列从理念到机制的创新实践,为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战略先行,资源倾斜破解“首贷难”
面对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清镇支行将其上升至“优先信贷”的战略高度。
贵阳农商银行清镇支行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 赵林峭
“我们将科技金融列为‘优先信贷’,单列科技型企业信贷额度,设置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清镇支行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赵林峭表示。这一顶层设计,确保了信贷资源能够克服传统信贷的路径依赖,向科技领域无条件倾斜。
产品创新是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融资困境的关键。该支行大力推广并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打破了传统依赖固定资产抵押的融资模式,让企业的“智产”变为“资产”。同时,变“等客上门”为“主动服务”,客户经理深入园区,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的金融规划。
精准画像,“四维评估法”重构风控逻辑
服务科技企业,核心在于精准与风控。清镇支行探索出“分层、画像、匹配”的精准服务模式。首先,将科技企业划分为“初创孵化型”“快速成长型”和“成熟稳定型”三类,实施差异化服务。其次,客户经理需扮演“行业分析师”角色,深入洞察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和现金流,绘制“金融需求图谱”。
最具突破性的是,清镇支行摒弃了“重报表、重抵押”的传统信贷评估方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四维评估法”:一看团队(创始人背景与精神),二看技术(知识产权与研发实力),三看市场(赛道前景与客户认可),四看财务与成长性(营收增长与现金流潜力)。这套体系更全面地评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未来潜力。
机制创新,“网格链式”服务与风险动态管理
在服务机制上,清镇支行推行“信贷工厂”模式提升标准化产品审批效率;实施“科技信贷经理”专项激励,激发团队内生动力;搭建线上平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其独特的“网格化+链式”服务模式,将本地银行的深耕优势发挥到极致。客户经理对辖区“包干到户”,能第一时间发现企业需求;同时,服务从核心企业向其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服务一个,带动一串”的集群效应。
风险控制并非因噎废食,而是通过“前移、分担、动态”进行创新管理。清镇支行将风险判断前移至贷前调查,运用“四维评估法”与政府联动筛选优质企业;创新“银政担”风险分担模式,分散银行独自承担的风险;贷后管理则从“查账看抵押物”转变为动态跟踪企业的研发进展、专利获取、新订单等“成长指标”,实现支持与风控的统一。

贵州中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得到清镇支行科技金融措施的支持。该公司总经理温海涛介绍,“在我们建厂初期,贵阳农商银行基于对大数据、数字经济趋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中芯微电子母公司近二十年行业积淀的认可,主动上门对接,在企业初创期便给予了大力支持。2022年,我们成功获得雾化器功能适配微型控制芯片的发明专利。关键时刻,是贵阳农商银行的科技贷及时到位,帮我们快速解决了资金难题,让我们顺利抓住市场机遇。”
从战略布局到产品创新,从精准评估到机制优化,贵阳农商银行清镇支行的实践表明,支持科技企业并非大银行的专利。只要真正沉下身去,理解行业、创新机制,深耕本地的金融机构同样能在科技金融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