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伯劳,本来是一种雀形目伯劳科的小鸟,但却不甘寂寞,甚至有点好高骛远,把自己装扮成酷酷的猛禽样子,当起了“伪猛禽”。
想要装猛禽可没那么容易,你看那老鹰、猎隼、猫头鹰等都有一幅凶狠的面孔,犀利的眼神,关键还要有强健的爪子和锋利的嘴。既要能抓住猎物,还要能将猎物撕碎。为了不让猎物跑掉,嘴尖还带了钩。为了在撕掉猎物时不至于“打滑”,嘴上还要特化出一两个缺刻,倒像是匕首上的“血槽”。
既然要装首先在形象上要装得像,所以伯劳的嘴也强大,先端也带钩,只是那钩的幅度比老鹰要小一些。当然嘴上的缺刻也是不会少的,只是缺刻没有那么深。不管怎么样,这一身打扮已经有了猛禽本有的元素。它那翅膀比较圆短,尾较长,飞起来也可以很迅速且无声。
这个子是没办法装了,保持着中小型体型。头较大,嘴须发达,头型也与老鹰无异,大多数种类还具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看上去真就酷酷的。很多种类雌雄羽色相似,让你傻傻分不清。也有长得不同的,但性格还是差不多。但食性是完全可以跟风的,养就一幅掠食性。
这伯劳知道自己不是真正的猛禽,没有猛禽那么强大的本领,抓不了鸡抓不了鸭,连兔子也抓不了,但抓一些鼠类、蛙类和小鸟来吃吃还是可以的。不像那些与它个子差不多的其它小鸟,最多吃一些昆虫、贝类等小东西。
伯劳每年繁殖1次,繁殖期为5-7月。总是在藤刺灌丛和有高大带刺植物附近筑巢,周边的棘刺除了能保护孩子不易受到攻击外。杯状的巢不是很大,但却足以让自己的子女能够躲避风雨。巢材为细树枝、枯叶、松针,还有一些松软的小草茎等。窝卵数多为4-7枚。卵淡青色或灰色,被以褐色、灰棕色或红色斑点。当然像孵化这些“家务事”都是由雌鸟来完成,要守着巢度过14-15天孵化期。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3-14天。
其实伯劳并不是一种鸟,全世界有64种,中国也有十多种,在贵州最为常见的有牛头伯劳和棕背伯劳。经常可以看到它们静静地站在村养的电线杆或电线上,居高临下地观察着周边的动静。一旦发现猎物,迅速扑下来,毫不留情地抓走。实在搞不定的,还会把猎物重重地摔下来,摔晕或摔死后再挂到刺上撕吃。那么,为什么伯劳出现这种“挂尸”的行为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关于伯劳,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会表演“二重唱”
一些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伯劳会和配偶一起表演动听的“二重唱”。雄鸟和雌鸟的歌声中包括呢喃、咆哮,以及一串像铃声一样的音符。雄鸟和雌鸟的歌声完全同步,听起来就像是由同一只鸟唱出来的。每对伯劳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保留曲目”。生活在非洲的活泼的黄冠黑伯劳也是二重唱大师。一对黑伯劳夫妇会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二重唱表演。
劳燕最惯是分飞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劳燕分飞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鸟中猛禽“伯劳”却是画家至爱
伯劳鸟是有故事、有文化内涵的小鸟,自古以来毁誉参半,既有“恶鸟”、“害鸟”之名,又有“司至者”、“益鸟”之誉。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自宋代以来的绘画作品中,是传统花鸟画中不可忽略的“小明星”。宋徽宗、李安忠、李迪等名家都有伯劳鸟作品传世,近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于非闇等也喜画伯劳鸟。由于伯劳鸟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意象,画家所画的伯劳鸟也有不同的品种,因此很有必要对伯劳鸟的品种和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影响伯劳“挂尸”行为的原因很多,它身体结构的限制引发“挂尸”行为;为了抵御恶劣的栖息环境造成的食物短缺;为宣誓自己的领域,防止其他雄鸟侵犯;为了展示雄性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雌性;为了给雌性送礼,给自己更多的婚外配机会;可以给雏鸟充足的食物,增加后代出飞的数量;利于取食特殊的食物资源,扩大食谱。伯劳这种“挂尸”行为并不是天生就会的,一般在幼鸟4-5周龄左右才开始学会这个技能,就因为它这凶猛的习性和“庖丁解牛”的本领,有人称其为“屠夫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