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也是贵州工业经济的优势产业之一。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克服新冠疫情、电力紧缺、需求下滑等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省基础材料产业呈现出“总量提升、增速加快、效益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1年,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94亿元,较2020年增长33.6%,增速位居十大工业产业第一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6%,位列十大工业产业第三位。
集群发展 贵州基础材料产业焕发新活力
这里是兴仁市巴铃重工区登高铝业的“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电解车间,176台电解槽在1.5公里的直线距离内整齐排布,每年可生产25万吨的铝水。
而在和登高铝业只有一路之隔的骅骏铝业的生产车间里,从登高铝业生产出来的铝水,在这里被加工成版型材,然后销往珠三角和东南亚等地区。
如今,在巴岭重工业园区仅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有七家铝加工企业入驻,实现了电解铝原材料,到铝制中间产品,再到深加工产品一个完整产业链的3次就地转化。
贵州骅骏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方迪说:“我们在浙江的生产,都是通过烧化铝锭制成铝水再做成成品。在这里直接用铝水的话,能给公司每吨节约成本800元以上,一个月公司能省下300多万远,一年的话接近4000万元。”
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推进产业链互补延。 2021年,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充分发挥能量聚集效应、规模扩张效应和范围经济效益,培育打造了以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锰系合金材料4大产业集群。并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招商引资联动工作机制,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山河智能、嘉尚新能源、湖南中科、天劲新能源等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落户贵州。
聚焦创新驱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依托省内重点企业,贵州加强与王恩哥院士和松山湖实验室技术团队合作,在铝合金材料轻量化、高强高导、大型薄壁压铸等方面合作建设平台,共同技术公关,实现产业化,提升全省铝加工水平和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说:“贵州省是一个材料大省,像贵州的这些大的矿产,这些丰富的资源是很少见的。贵州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链,比如像铝的产业,新能源产业,电池产业,从高端的核心材料到加工制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群。”
加快产业转型发展 增强市场竞争力
按照强链补链,整合提升的思路,贵州也在积极推动基础材料产业改造升级,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将节能减提排、循环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去年,企业利用富余的二次能源新建的55兆瓦超高温、超高压发电机正式投产,每年可实现节能4.5万吨标煤,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首钢水钢能源事业部生产室主任孟玮说:“水钢每年的耗电量大数在20亿千瓦时左右,近几年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使自给发电比例达到了70%左右,节约外购电费用大数每年是在1亿元左右。”
2022年贵州基础材料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
今年,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将着力推动铝、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铁合金、锰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力争全省基础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以上,形成制造与服务、传统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材料工业处副处长毛旭峰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聚焦产业链短板和关键环节,加快有色冶金高端化发展,推进资源精深加工,积极培育铝、锰、钛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上下游耦合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全面推进贵州基础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补链强链固链 实现产业发展倍增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要求,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将统筹推进“分层级补链、分领域强链、分区域固链”,深入挖掘产业潜力,适度超前谋划布局,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倍增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基础材料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幅提高,关键战略材料产值比重显著提升;工业总产值突破27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50户以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