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几期史继忠老师的《贵州文化解读》中,我们了解了贵州多元的民族文化、贵州的语言、文字,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贵州的饮食文化,一定让大家一饱口福。
相关链接:
贵州文化老人 |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贵州文化解读》选篇
“多元并存”“共生共荣”是贵州文化的显著特征。各种民族文化在贵州都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因同是移民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相互并不排斥,给每种文化的发展留下很大空间。
——史继忠
山里人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贵州的饮食深受山地环境影响。“南人食米,北人食面”,然因贵州水田有限,稻米不敷食用,明代靠四川、湖广协济,四川坐派贵州粮米109753石,湖广岁解粮米12240石。贵阳城中官民所用之粮仰给定番,“定番之米不至,城中即成粮荒”。坝区中人皆以米为主食,以小麦为补充,但“坝子”分布零星,面积不广。广大山区“种禾、黍、粟、豆、山芋,杂以为粮”。有些地方“食以麦稗杂野蔬,终身不稻食”。自苞谷传入以后,山区人民以苞谷为主粮,兼食大麦、燕麦、红稗、荞子、小米,威宁等地以苞谷、洋芋为主食。
产米之区,常种糯稻,各民族都喜糯食,尤以百越民族为盛。糯米饭、糍粑、黄粑、汤圆、粽子、米花、甜酒,还有“乌精饭”“花米饭”,构成一个糯食系列。北方过年吃饺子,而贵州过年吃糍粑、汤圆和甜酒。云南喜吃饵块,贵州喜糍粑,糍粑可以烧吃、煮食,做成油炸粑,切成薄片晒干为“粑粑果”做菜。糯米饭是常见的小吃,少数民族用植物将糯米染成“乌米饭”,又将几种颜色的米混杂而成“花米饭”,颇有特色。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有三角粽、狗头粽、枕头粽诸种,有的在粽子中掺杂猪肉、小豆。将糯米炒成米花,可做成米花糖。将糯米饭以麦芽发酵,做成麦芽糖、波波糖。糯食与民族节日和婚丧嫁娶习俗结合,形成“糯米文化”。
山肴野素是贵州饮食的一大特色,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很多,如竹笋、竹荪,鸡枞菌、黄丝菌、刷把菌、茅草菌、松菌、折耳根、蕨菜、苦蒜、木耳、黄花、椿菜、野百合、野山药、野薄荷等等。豆类食品有小豆汤、四季豆米、豆芽、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血豆腐、干豆腐、豆豉颗,还有豌豆、胡豆。以野菜和豆制品为家常菜。肉食不多,吃肉称为“打牙祭”,过年杀猪,杀鸡待客,为了保存肉类,用烟熏制成腊肉、香肠,少数民族则以打猎补充肉食,还吃蚱蜢、蚕蛹、蜂蛹、蚯蚓、蛙类、鸟类、野鸭、野鸡。
盐一日不可缺少,但贵州不产盐,主要食川盐,少数地方食粤盐或江淮盐,路途遥远,运费高,农村缺盐,竟至“斗米斤盐”。吃辣椒可以生热祛寒,适合山区环境,故贵州人喜吃辣椒,有“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之说。吃饭离不开辣椒,炒菜必用辣椒,凉拌菜用辣椒,汤菜也要用辣椒做蘸水,更有甚者,泥鳅辣椒、炸阴辣椒纯用辣椒做菜,所用辣椒有青辣椒、干辣椒、糍粑辣椒、胡辣椒、阴辣椒、糟辣椒、油辣椒数种,真是“辣成一家子”。喜酸味,谚云:“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穿穿”,这是因为酸可解暑又能帮助消化。白菜、青菜、萝ト、蕌头、黄瓜泡成酸菜。独山盐酸,以青菜腌制加入甜酒和辣椒,酸甜可口。黔东南的酸汤鱼,黔北的酸酢肉,黔西北的酸菜小豆汤流行全省。少数民族的“暗菜”风味独特,《黔语》说:“其俗聚马、牛、鸡、犬骨以米掺和之作䤃,以酸臭为珍品,称富者则曰‘蓄䤃几世’矣。”䤃菜名目繁多,有䤃竹鱼、䤃肉、䤃蛋、䤃牛骨等等。
贵州素为酒乡,少数民族很早就已酿酒。《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说:“婚姻之礼,以牛酒为聘。”婚姻是每个人的事,而俗以牛酒为聘,说明当时酿酒已很普遍。宋人朱辅《溪蛮丛笑》记苗、瑶、仡佬善制酒,“酒以火成,不酢不刍,两缸东西,以藤吸取,名钓藤酒。”《黔苗蛮记》解释说:“咂酒,一名钓藤酒,以米杂草子为之,以火酿成,不刍不酢,以藤吸取。”钓藤酒即咂酒,李宗昉《黔记》说:“咂酒,一名重阳酒,以九月贮米于瓮而成,他日味劣。以草塞瓶颈,临饮,注水平口,以通节小竹插草内,吸之,视水容若干征饮量,苗人富者以多酿为胜。”这是一种发酵酒,以小米、荞子、毛稗、高粱等杂粮为原料,用木甑蒸熟,加入麸曲,以罐密封,使之发酵,饮用时将竹竿插入罐中吸吮,不断加水,直到酒味极淡为止。这种酒在贵州许多民族中都很盛行。宋代还出现另一种酒,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谓之“老酒”,其法是“以麦曲酿造,密封藏之可数年”,土人“每岁腊中家家造鲊,使可为卒岁计,有贵客则设老酒、冬鲊以示勤,婚娶亦以老酒为厚礼”。老酒与“女酒”一脉相承,以窖藏为特征,《续黔书・女酒》说:“黔之苗,育女数岁时,必大酿酒。既漉,候寒月……复不发。候女子归日,因决陂取之,以供宾客。味甘美,不可常得,谓之女酒。”“又有窨酒,色红碧可爱。”往后,出现了“夹酒”,《黔记》说:“夹酒,初用酿烧酒法,再用酿白酒法,乃成。”显然“夹酒”已经不是发酵酒,而是一种蒸馏酒了。“蓼花酒”“刺梨酒”大抵都属烧酒一类,而以“茅台春”最为著名,《黔语》说:“南酒道远,价高,至不易得。寻常沽贳皆烧春也。”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冽。茅台春又名“茅台烧”,誉满全球的茅台酒即源于此。它的酿造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流酒,两次投料,七次蒸馏,八次发酵,九次蒸煮,长期陈酿,精心勾兑,是千百年来贵州人民酿造经验的结晶,是贵州人民的一大创造。
贵州之所以成为“酒乡”,与特定的土壤、气候、水质有密切关系。赤水河是一条千年流不尽的玉液河,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它能酿出世界名酒,其他地方无法仿制。贵州酿酒历史悠久,各民族普遍酿酒,从制作“甜酒”开始,发展起“咂酒”“老酒”“女儿酒”“窖酒”“夹酒”“茅台酒”,创造出丰富的“酒文化”。酒文化不仅表现在酒的酿造上,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祭祀祖先,节日庆典、会聚宴饮、结盟解怨、迎送宾客都离不开酒。婚姻是人生事,涉及千家万户,“以酒为聘”喜结良缘,酿“女儿酒”期盼女儿婚姻幸福,天长地久。咂酒使众人同饮一缸酒,增进团结,“歃血为盟”共结同心,通过饮酒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用酒祭祖,用酒祭神,用酒祭天地、山川,以求清吉平安,唱起祭祀歌和古歌。有客自远方来,出门远迎吃拦路酒,迎送宾客在宴席上唱酒歌,有祝酒歌、劝酒歌、打酒印等习俗,新娘新郎吃交杯酒,还有牛角酒、竹筒酒等等。
·人物名片·
史继忠, 1937年12月生,贵州贵阳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获云南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兼《贵州文史丛刊》主编,贵州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著有多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50篇,杂文、散文、随笔近百篇。退休后编过《飘移的视线》《贵阳百年图鉴》《触摸夜郎魂》三个大型画册,策划《发现贵州》电视栏目,主编《贵州导游词》。近十多年来主要研究中国及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