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中央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团、第五军团和军委纵队经过贞丰县境西进云南,在贞丰县留下一支六十多人的队伍。在李姓连长的领导下,该队驻扎于鲁贡镇洛艾村,开展游击活动,传播革命火种,历时一个月左右。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图为岑文正老人
93岁的岑正文老人是鲁贡镇管路村洛半组村民,他回忆道:“红军拿米分给大家,洋坪、鲁贡的百姓拿着口袋来装米,红军拿米分给大家,红军对来的百姓非常好,以前如果老百姓不听话,会被地主枪打,这种老百姓都怕,我都差点被地主用枪打了,大地主家很有钱,到贞丰去请国民党去打红军。”
洛艾村
洛艾村是贞丰县鲁贡镇的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寨,位于鲁贡镇西南部,座落于大田河河畔,是贞丰县与册亨县交界的偏僻地带,与连环乡比邻,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贞丰县城36公里。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居住着汉、布依、仡佬等民族,民风淳朴。洛艾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黔西南历史上红军组建农民协会的所在地,也是红军长征组建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地方。
采访当地村民和村干部
鲁贡镇洛艾村村民简立平说,“红军来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这李子清就是我们这的土豪,他有几百亩的土地。”
洛艾村原村支书韦安斌介绍,“听到我们老一辈人说,当时洛艾寨子李子清家,是地主家,他在寨子里是土豪劣绅,就专门剥夺我们老百姓,后面听到红军来了以后就逃跑了。”
劣绅李子清旧宅
这里就是劣绅李子清家原来的住所,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遗址。当年红军连队就是在这里办公,宣传红色革命思想,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打富济贫,争取解放。
长征是一场经历千难万险、跋涉千山万水的征途,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每到一处都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宣传革命道理播洒红色种子。红军的这支队伍,连长姓李,排长姓陈。部队安营扎寨后,他们分头走村串寨,夜以继日地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打富济贫,争取解放。同时招纳广大穷苦青年参加红军队伍。
贞丰县史志办主任黄飞
贞丰县史志办主任黄飞告诉我们,“1935年4月,红军长征过贞丰的时候,留下一个连队在我们鲁贡洛艾,开展革命活动,一是宣传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和革命真理,二是发动群众起来以国民党的统治作斗争,同时成立了洛艾苏维埃政权,和三个农民协会,接着又成立了革命游击队,杨桂海任游击队队长,陈明亮任游击队副队长兼文书。”
原农民协会主席韦阿古的侄儿韦永定 说:“红军来这里在九老山驻扎有60个人,有60个红军驻扎然后他们就来宣传,哪个穷人来参加我们,我们要打富救贫,打土豪劣绅分田地分粮食给群众,最后就有人参加红军,就开地主的粮仓分给人民群众用马托人挑。”
资料图:红军长征开展革命活动
1935年4月16日至23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贞丰,在洛艾组织农民群众建立的洛艾苏维埃红色政权和农民协会以及洛艾游击队,是革命的火种,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向往,是一切劳苦大众希望的曙光。
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是红军长征的一项重要主张。洛艾游击队成立后,在红军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打击土豪劣绅的活动。
洛艾村村民李志德,当年洛艾农民协会主席李官忠是他的曾祖父。他告诉我们:“当时红军来推荐我家老祖公做农民协会主席,然后把地主打垮,把粮食分给我们穷人,救苦救难的给我们农民。”
中国工农红军率领的洛艾游击队在鲁贡地区开展的一系列打土豪劣绅、惩恶霸革命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斗志,打击了恶霸、地主的嚣张气焰。红军和他领导的农民革命组织游击队声威大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迅速高涨。鲁贡一带村村寨寨的青年纷纷前来参加洛艾游击队,队伍迅速壮大到百人以上。
1935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贞丰。所到之处,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主张,表明红军是打富济贫、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队伍。让贞丰县各族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从而鼓舞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斗志。
贞丰县城全景
如今,在贞丰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上“敢于亮剑、协同冲锋、实干创新、铸造辉煌”的贞丰精神正在绽放,必将再次谱写:对人民忠贞、让大地丰茂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