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的整省脱贫,对中国以至世界的反贫困事业都将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世界银行原行长金墉2018年到访贵州时即言:“贵州的案例有着巨大的启发性,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贵州脱贫攻坚近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然可以从许多方面来予以解读。就笔者的观察和体会,有两个关键词尤其值得关注——贵州脱贫攻坚的“势”与“事”。
把握“势”
何为贵州脱贫攻坚之“势”?毫无疑问,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同步全面小康重大决策这个“势”,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势”。把握好了这个“势”,贵州的脱贫攻坚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干劲。
在贵州的发展史上,贫困问题如影随形。几千年来,生活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各族群众,贫困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贵州外部形象符号,亦长期和“贫困”须臾不离。
贵州要加快发展,首先就得摆脱贫困。贵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得先消除贫困。
改革开放40年,是贵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40年,也是贵州坚持不懈扶贫减贫的四十年。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559.82万人。
而在贵州40年减少的1559.82万贫困人口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告别贫困的人口达到了670.8万人。这就意味着:近年贵州每年平均减贫100万人以上。
贵州的这份骄人成绩单,首先就得益于把握好了中央英明决策、中央大力支持这个“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总书记时刻牵挂着贵州各族群众,希望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2015年,总书记在遵义花茂村考察时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2017年,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看到十九大代表、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带来的花茂村新貌照片,总书记很欣慰,称赞说:“这是风景画,很漂亮!”
花茂村
2018年除夕夜,总书记通过中央办公厅向六盘水岩博村群众致以新春祝福。从岩博群众来信中得知村里的白酒、火腿产业日益兴旺,有望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总书记非常高兴。总书记祝乡亲们新春愉快,万事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贵州的扶贫工作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不是口号,不是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全省上下的共识与行动。
在顶层设计上,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脱贫攻坚的决心,使贵州大地始终洋溢着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一股火热劲。近几年掀起的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冬季充电等,使得脱贫攻坚随时保持在战斗状态,干部群众激情高涨、斗志昂场。这是贵州脱贫攻坚的“势”。
在具体执行上,贵州讲责任、讲方法、讲实效。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五步工作法,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这些创造性的措施,不仅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教给了他们工作方法,确保了决策执行的一以贯之、落地生根。这亦是贵州脱贫攻坚的“势”。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贵州的实践证明:再贫困的地区,再艰难的脱贫,只要坚定不移执行中央决策,把握大势,立足实际,因势利导,科学决策,苦干实干,就能弥补短板、发挥优势,创造出骄人业绩。
久久为功,百折不挠,彻底解决绵延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贵州脱贫攻坚,“势”不可挡。
琢磨“事”
贵州脱贫攻坚之“事”为何?毫无疑问,是贵州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脱贫攻坚战略安排,是贵州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勇担责任、奋力拼搏的坚实行动。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勇于下“先手棋”,敢于啃“硬骨头”,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做法和经验。贵州这个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省份,在艰难的条件下为何能取得好成绩,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贵州全省上下都在琢磨“事”。琢磨“事”,就少了花招多了实招,就少了虚劲多了实干,脱贫攻坚困难再大,都挡不住扎实干事的人。
脱贫攻坚的好做法源于“事”。贵州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三变”改革,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在新的时代如何从体制机制上盘活资源激发“三农”活力的核心问题。正在贵州大地上推进的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对于贵州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显著而影响深远,是因为它抓住了产业这个根本,产业兴则农村兴,从观念到行动上都对贵州干部群众产生了震动。
脱贫攻坚的好干部源于“事”。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以愚公移山的坚韧意志,花了36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天渠”,让乡亲喝上了干净水,吃上了白米饭。六盘水岩博村女支书余留芬,带领乡亲发展多种产业经营,让大伙一起过上了好日子。安顺塘约村支书左学文,率领村支两委锐意改革,坚持集体化发展,探索出来的“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塘约模式,把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
脱贫攻坚的好成绩源于“事”。贵州脱贫攻坚的诸多典型案例证明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功到自然成。贵州目前是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茶叶种植已经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但今天的好光景,来自于10余年来贵州坚持不懈推进茶产业。近年贵州农村公路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巨变背后同样是10余年来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一系列工程持之以恒推进的结果。
贵州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广泛认同,关键就在于:既有紧迫感,又有方向感, 认准的事就认认真真地做,千方百计地去把事情办好办扎实。同心协力在“事”上琢磨,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自然会一块一块地啃下来。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交出脱贫攻坚的优秀成绩单自然而然。
把握大势,琢磨干事,势成则事成。脱贫是民生所需,更是政治责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折不扣地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头、刻在心中、落在事上,这是贵州脱贫攻坚捷报频传的最根本原因。
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牢牢把握了主动权制胜权。夺取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全面胜利,贵州值得期待。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贵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