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茶灯是一种源于生活的民间戏曲形式,不仅在贵州,甚至是在全国的艺苑中也是独有的存在。贵州石阡的茶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到元宵期间,茶灯活动便在全县各少数民的村寨之中进行,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远在唐、宋时期,石阡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并被朝廷所选用,素有“贡茶之乡”的称誉。而发展到明朝时,茶的风尚已在全县弥漫。
据《石阡乡土教材》所载:“贵州产茶之多,首推安顺;茶味之美,则以石阡为巨擘焉。”在这一背景之下,一种反映“茶”为主题的民间文艺形式——茶灯,应运而生了。
民国《石阡县志》对茶灯表演有着生动详细的记载:“有所谓茶灯者,以村童十二人饰女装,为采茶十二姊妹,装一茶婆为其母率领上山采茶。别装四、五十人作赶场式,贸易之间多戏谑十二姊妹语,茶婆往往怒骂之。各执一灯或数灯,极其繁盛。采茶歌声,风流婉转,观众听者,不可胜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至今日,石阡茶灯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茶灯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八或初九出灯,在正月十五或十六收灯。出灯前要进行“开光”、“敬祖”等仪式,收灯时要燃放鞭炮,焚烧疏文,以乞佑平安。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阡茶灯,始终以“采茶”、“制茶”为主题,并且涵盖了旧社会各阶层人物生活面貌的缩影。由此所衍生的仪式等行为方式,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及独特的人类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