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贵州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念好“山字经”和做好“水文章”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向绿水青山要效益。森林资源丰富的黔东南州就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发展路子。
黔东南州林地面积3269万亩,森林面积3009万亩,森林覆盖率67.98%。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鸡”、林下中药材和林下种植食用菌等林下经济。截至3月底,全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609.18万亩,产值29.21亿元,均超额完成一季度目标任务。如此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呢?下面的三个场景,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施秉:以责任制发展天麻产业
眼下正是天麻菌床培材阶段,也是天麻下种前的管护阶段。一大早,施秉县马溪乡的巡查员周其华就上山巡视了。前段时间,村民们刚把今年的天麻菌床种下去。每隔一两周,周其华就要上山巡视一次,“定期看一下缺不缺水,缺水就要及时浇水。还有就是怕野猪把菌材刨出来,”周其华介绍,“今天巡马溪乡茶园村,都在山上,差不多要五六个小时吧!”
天麻,一种生长在大山里的中药材。由于喜阴怕寒,其多种植于林下阴湿、腐殖质较厚的地方。贵州丰富的山林资源,为天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贵州许多地方也将天麻种植作为特色产业加以发展。品质优良的贵州天麻也被称为“贵州三宝”之一。
施秉县马溪乡背靠佛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共22.404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93%。从前村民们零星种植天麻,不成规模,品质不一。2020年前后,马溪乡聘请专业人员指导管护,逐渐将天麻种植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
“我们在每窝天麻上面都立了一个牌子,把种植的时间、种植的人员,还有负责监督的人员的名字都写上去。”马溪乡党委副书记自卉告诉记者,“这样主要可以监督村民在种植的时候规范、细心,不能把种子随便撒进去,那样后期产量就不高。”
如今,马溪乡的天麻种植已超2000亩,年产值超150万元。为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该乡还为天麻基地购买了保险。去年受旱情影响而减产的638亩天麻基地,最后获得了98.2万元的保险赔付。
剑河:小木耳开出致富花
迷雾漫山间,木耳林荫下。近日,剑河县柳川镇关口村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里的150亩黑木耳迎来采收。基地负责人杨通忠说,“这是今年的第三茬木耳,这两天正是采收的时候,要尽快摘下来,不然长太大了卖相不好,我们请了十多位附近的村民一起来帮忙抢收。”
“农闲时我们就来基地做工,每天120元,每个月平均下来有2000多元。”基地工人万银嘴上给记者算着收入,手上正利索地将菌棒上色泽乌亮诱人的木耳摘入菇桶。
山上采鲜菌,山脚晾成品。在基地的晾晒厂房,村民们正忙着将新鲜黑木耳进行晾晒、翻检。杨通忠说,“受降雨不足影响,今年木耳生长受到一点影响,但产量依旧可观,到现在为止,这批菌棒已经产出了5000多斤干木耳。”
要想产业好,规模很重要。在离关口村黑木耳种植基地不远的久仰镇久丢村,150多亩的黑木耳基地里也是一派忙碌景象。久丢村党支部书记杨通荣说,“晾干的木耳每斤售价30元,我们有长期协作的公司,销路不愁。2019年以来,基地每年户均分红2000元,带动200余人在基地务工,人均劳务收入3000元以上。”
近年来,剑河县因地制宜,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汇聚国有林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三方力量,构建起林下产业联动发展格局,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完成黑木耳等各类食用菌种植1.12万亩,全县食用菌产值达6.15亿元,小小食用菌正在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天柱:林下鸡“跑”出幸福路
位于天柱县的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园是该县两个省级示范养殖基地之一。进入五月以来,今年2月投放的2万羽瑶鸡正陆续出栏,这也是该园区今年出栏的首批大鸡。与普通的棚养鸡不同,该基地发展的“林下鸡苗”至少要三个月才能出栏,有的品种甚至长达半年。
相比快速出栏的肉鸡,“林下鸡”的肉质要更加美味。“鸡也要运动,不然容易生病,亚健康状态的鸡肉质也不好吃,”天柱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工林振忠介绍,他从事动物营养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养殖时间长一些,沉淀的氨基酸就会多一些,肉才好吃。”
目前,“林下鸡”养殖已成为天柱县的重要产业之一。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园自2020年10月建成以来,年出栏林下鸡100万羽,年产值达4200万元。围绕林下养鸡产业,当地还发展出了种鸡场、蛋鸡场、饲料加工厂和有机肥厂等上下游产业,在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通讯员:杨建(施秉融媒) 吴尊泉(天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