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遗大省,贵州非遗宝贝灿若繁星:侗族大歌、石阡说春和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3项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还有1000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的非遗是多彩贵州的绚丽底色,动静推出专栏《大美非遗》,带您领略大美非遗里的贵州文化。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支系中穿锦鸡服饰的锦鸡苗。
锦鸡是贵州苗族人心中的吉祥物,锦鸡舞七彩的服饰也象征着苗族人对七彩生活的向往。
苗族锦鸡舞通常在节日、祭祀时舞蹈,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呈现,场面宏大。
表演时,女性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着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犹如一只美丽的锦鸡;男性则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舞蹈动作分为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为主,兼以六步转身,腰、膝的自然摇动为舞蹈的基本特点。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在翩翩漫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民间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丰富,有乐曲一百多首。演奏起来轻快流畅,优美动听。
2006年,苗族芦笙舞(锦鸡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