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人、读世界
人人都是领读者”
《领读者》节目由
FM91.6贵州音乐广播
领读者·全民阅读工作室
联合出品

本期嘉宾:杨安迪
摄影家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师
贵阳镇山国际影像周艺术总监
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
微风细雨,倏忽转晴。8月6日,在位于贵阳花溪区的传统村落镇山村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摄影展,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作品或展于古朴斑驳的古墙之上,或张贴于花溪河畔的游船船顶,或展示在艺术家的院落之中。在古朴宜人的景色映衬下,摄影作品的主题更加凸显,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驻足观赏。
这是一场以“半山里”为主题,由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镇山村村支两委、贵阳镇山国际影像周组委会承办的贵阳镇山国际影像周。由著名摄影家杨安迪担任艺术总监,陈钢、赵宇飞、何京担任文化顾问,杨延康、秦伟、彭波担任策展人。
作为由艺术家自发组织举办的专业影展,此次影像周吸引了数十名来自国内外优秀摄影家参展,21名摄影艺术家230幅作品,放映单元评选出8部纪录片。
走进镇山村,村头巷尾皆被艺术家们的摄影作品琳琅点缀。龙胜海参展作品《村里人·正在消失的记忆》记录了民族村落的点滴生活;白文浩参展作品《微尘》表现的是三线建设时期自己跟随父母的光阴故事;刘永健《人物》系列作品展出在自己的工作室内,作品是他拍摄的世界人物肖像;雷志坤作品《花果园·铁路边的村庄》记录了贵阳花果园的城市变迁,为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史料。
在展出内容上,此次展览包括纪实、观念两大类,在传统村落的映衬下,作品呈现出的主题韵味别具一格,受到观众好评。
“希望通过本次影展展示影像艺术的魅力,让国内外艺术家关注贵州、关注镇山村,让国内外观众知道镇山村艺术家群。同时,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助力镇山乡村旅游发展,吸引众多游客到镇山村旅游度假。”摄影展艺术总监杨安迪说。
梭戛故事
《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摄影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此次展出的200余幅摄影作品,全部由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师杨安迪历时26年创作完成。作品从多角度向观众展示了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所在地贵州六盘水梭戛乡陇戛寨苗族同胞由历史古老族群走向现代文明的变革发展。
展览分为漠上花开、草寨土屋的记忆与生活、花场纪事、熊绍珍的婚礼、新与旧之间、时代的凝视六个篇章,用155幅照片和53张黑白与彩色对比的照片墙,以过去与现代的强烈对比呈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箐苗社区崭新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一种特有的乡村符号。梭戛作为国内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所在地,如何兼顾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实现梭戛箐苗文化的动态平衡一直是困扰各方的难题。”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副处长杨敏介绍,梭戛系列影像形象生动的记录下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反映出我国西部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来取得的成果。这些照片向观众展示了贵州乡村变迁历程中的难忘记忆与故事,唤起大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注与热情。
梭戛被大山所困 杨安迪 1995年摄
1995年,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杨安迪带着学生来到六枝陇戛寨采风,从此便结下不解之缘。26年间,杨安迪多次探访陇戛寨,用上千幅照片记录下梭戛箐苗社区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与巨变。杨安迪告诉记者,展览最难的是选择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回忆,都能让他自己回到当时的情景下。为了还原自己拍摄、冲胶卷、洗照片场景,展厅里特意搭建了一个暗房。杨安迪说,不管是数字时代还是胶片时代,只要真正记录有价值的、有回忆的影像,甚至有力量的影像,它就一定是能长远的。
杨安迪的摄影作品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嘉宾提供并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