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21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首个“国际茶日”。“国际茶日”的设立,是世界对茶最深情的告白,也让爱茶的人有了属于自己最欢愉的节日。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茶风茶俗,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贵州地处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制茶、饮茶、用茶古来有之。而在贵州少数民族同胞的眼中,茶可不仅仅是拿来喝的,更是一道质朴的珍馐。那个滋味,就是特别带劲儿,特别香。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同样是茶,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制作、饮用方式却不尽相同,各自有其独特之处。打开贵州的版图,自西向东、从南到北,就是一张圆圆满满的少数民族饮茶风情图鉴。
今天,我们就跟随这张导图,先从黔北出发,顺时针方向一路南下,看看这平常的茶,被贵州人民玩出了些什么花样。
元气满满行动派:黔北“油茶汤”和“三幺台”
来到黔北娄山山脉,那里的人至今仍有“吃油茶”的嗜好。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不仅能果腹,为人提供能量和营养,还能让人精神抖擞,干起活儿来干劲十足。因此,当地的仡佬族、苗族人都把“油茶”叫做“干劲汤”。在当地也逐渐演变出了“碗碗油茶香喷喷, 男女老少都能饮;不吃油茶没精神,吃了油茶有干劲”的顺口溜及“油茶泡冷饭,越吃越肯干”的茶谚。
道真“三幺台”是仡佬族人民在接待宾客、嫁娶、节日宴请、建房、寿庆等重要活动时的宴请活动。“幺台”是方言,是“结束”的意思。宴席中的“三幺台”就是指每餐筵席需经三台(次)方告结束。 “三幺台”,即一桌宴席要经茶席、酒席、饭席三道程序。这第一“幺台”,便是让每位客人郑重其事地喝上一碗油茶汤,再辅以各种点心、零食。吃毕,撤去碗盘,留下筷子,等待进入“二幺台”。
五花八门丰富派:黔东北“煨罐茶”和“擂茶”
长久以来,“煨罐茶”成了土家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只要你走进土家人的吊脚楼,好客的他们会马上在火炕里烧起柴火,烧一罐清香爽口的热茶款待你。“煨罐茶”简单而不简约,独具民族风情。土家人的火炕里昼夜不离火,不离三脚架子,也离不开那个黑不溜秋的陶土罐子。陶土罐子便是煨茶用的茶罐了。煨茶时,将装满水的陶罐放在三脚架上加热,待水煮沸后,将茶叶投入罐内,水再次沸腾时即烹煮结束。不过要想喝到茶,还需要一个工序,将茶水从罐中倒入碗中,又将碗里的茶水倒回罐中,像调制鸡尾酒那样,反复循环几次,才得到最终佳品。此时的茶汤深黄,香气清香持久,滋味甜醇可口、回味无穷。有时,土家人还会在煨茶时加入拍碎的生姜,制成“姜茶”,来应对日常伤风感冒。或是在热茶汤中加入一些蜂蜜,据说能润肺止咳。
同样是在土家族的寨子里,也许你还会与另外一种流传已久的茶美食——“擂茶”不期而遇。“擂茶”也叫做“三生汤”,是用生叶(茶树鲜叶)、生姜和生米混合研碎加水蒸煮而成的一种特色茶食。土家人认为擂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去寒的良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时候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制作擂茶,除茶叶外,还需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以及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的调料。将这多种食材和调料一并放入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棍用力旋转,使各种食物互相混合后,取出舀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各种材料直接投入碗中,沸水冲泡即可。
土家人大多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倘有亲朋来串门,那么,在喝擂茶的时候,还必需备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米花糖之类,一顿擂茶喝下来,胃里已满了八分。
居家度日实力派:黔东南“打油茶”
黔东南侗族的“打油茶”,远近闻名,由来已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饮茶文化,据说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打油茶”作为侗家特别的美食,美味可口,吃法多样。把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再备好其他副食。茶叶用油炒后,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时,围坐火塘,主妇把碗摆在桌子上,碗里放上葱花、菠菜等,用热油茶稍烫,再加米花和花生、黄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日常食用,也有只喝油茶水或用油茶水泡冷饭的,副食品多少不一;待客时,往往举行油茶会,副食品则更为丰富。“打油茶” 既是茶饭,也是汤菜,茶菜合一,香甜可口,甜咸适中,别有一番山地民族风韵。
一路行一路歌,才在咱们贵州大地上走了这半圈,就茶也喝好了,肚儿也吃饱了。今天就让我们暂且先在此地,驻足歇脚。下周我们再一起在贵州民族茶风情北上之行的茶香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