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深山苗寨大歌师
一个用古歌来口传心授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因为对于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就算有几代人的间隔,但自己民族古代的文化还能在典籍中存留。而对于历史上没有文字的苗族,只要稍稍懈怠就会导致文化的断代,乃至于消失无踪。
十七年前我在台江县施洞芳寨的民间歌师中寻访,发现芳寨的歌师们特别推崇一位岑孝村的老人张定祥,说他是远近苗人中最有名的大歌师。那是一个远离镇上,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小苗寨。寨上不通公路,植被特别茂密。走在林中小路上,参天大树遮天蔽日,黑茸茸的森林中浓雾弥漫。山外的太阳已经当空,这里还是一种晨曦微露的感觉,能见到尾羽长长的野鸡扑扑惊飞。寨上只有33户,张定祥是寨上最年长者。
苗族古歌国家级传承人张定祥先生(已故)
78岁的张定祥家的歌是有根的。他祖父就是当地有名的歌师,祖父把歌传给了父亲,父亲教给母亲,母亲又把歌传给他。家传是一条主脉。除此之外,他还去到别的村寨,跟过几位古歌大师学歌。长年的积累,使得他涉猎了所有的古歌,凡有自己不会唱的,他都要不弃不舍地跟着歌师学会,才依依离去。他会三十多首古歌,有的仅仅一首歌,比如《月亮歌》,就要唱三天三夜。若是每首歌不重复的唱,他能唱一个多月。
雷山苗族老人在唱苗族古歌
回首往事,他歌唱才能得到的一次最好的展示是1957年。那时,他得知施秉龙塘有个女歌师,能唱三天三夜,就一心想与她对歌。正好自己家里办满月酒,他就特意邀请那位女歌师来做客。席上棋逢对手,双方摆下了擂台阵对唱。以酒伴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谁也"唱不倒"谁。那是一场歌的盛宴,全寨的人都来观战,有近百人从头至尾助阵听歌。对他来说,那是他漫漫人生路上最辉煌的时刻。
苗歌是张定祥一生爱好和心血的结晶,他特别看重,总怕自己日后会把本民族精华的古歌带进坟墓去。他让到广东打工的儿子给自己买回录音机和录音带。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自唱自录。当年他把自己录下的带子拿给我看,那时他已经录了几十盒歌带。
张定祥不仅是一位民间歌手,他对苗歌还有深入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奠定了他作为一名大歌师的地位。他认为,苗歌像一棵大树,有枝桠,还有叶和花。主枝是不变的,而枝桠、花和叶子,就看歌手的本领了。也只有这样,苗歌才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东西,苗歌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他又说:"一首歌就像一条路,你在路上走,一路的风景叫你白天看夜晚想,唱了还想唱。"
张定祥说,有首歌在他家附近没有第二个人会唱了。他曾经自唱自录,录下了120节,四盒磁带。边说,他又唱起来:"水像姑娘一样要嫁人,太阳就是她的夫......"最后,张定祥与刘八九一道合唱姊妹节歌......那是一个在歌声中度过的节日之夜,也是已故的刘永利大歌师人生最后一次与张定祥大歌师的绝唱。
撰文:余未人
编辑:小千 黄祐捷(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