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朋友圈看见一张照片很有意思,是兴义南部乡镇一清代老坟的基座石刻。画面的主角是一只鹿,一口钟,鹿呈扭头状,钟则悬吊在一老树的树枝。最近,我们在做兴义不可移动文物的拓片资料,在捧鲊镇水井坡县级文保单位梁金灿和唐氏的合葬墓上,同样发现了类似鹿钟组合的石刻,鹿扭头望钟。同样在兴义南部乡镇的泥凼,何家大院何母的凤床栏板,也有这种画面的镂空木刻,只是画面上有一大一小两只鹿,母鹿回头看小鹿,小鹿望钟。因为主体画面使用了鎏金工艺,所以图像非常清晰。我们经常看见关于鹿的这种清代民俗雕刻,多是“鹿衔灵芝”或“鹿衔仙草”,灵芝和仙草均是灵丹妙药,食之“长生不老”,故有福寿寓意。但鹿与钟的组合,又是什么来头呢?
兴义南部乡镇清代老坟鹿钟组合图像石刻 高雪摄
兴义泥凼何家大院何母凤床栏板鹿钟组合图像木刻
晚清桐城方宗诚,在写给安徽老乡、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得彭宫保书见示六旬有作赋呈》一诗中,夸赞彭大人清廉低调,“万钟禄不受,在官类隐沦”,就是身在官场,淡泊名利,像神仙隐士一样。这是“钟禄”连用出现较晚的一首诗。清代早期翰林彭孙遹(yù),赠诗给一位从布政使高位退休的赵姓官员,写有“青山归旧业,却视千钟禄”,意思大概差不多,但“万钟”换成了“千钟”。再往前,明代唐伯虎的伯乐程敏政,在《门有车马客行》中,写一位胸怀天下的老翁,“分茅既受五侯封,秉钧更享千钟禄”,“分茅”就是封王,“秉钧”就是执政。当然,这种“千钟禄”“万钟禄”使用最多还是在宋代,比较著名的,如欧阳修“青衫仕至千钟禄,白首归乘一鹿车”,司马光“幡然脱去万钟禄,羽仪高远如翔鸿”,苏东坡“故人千钟禄,驭吏醉吐茵”等等。
“禄”即鹿的谐音,本义指福,后引申为官员俸禄。“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最早类似今天盛装粮食的量器,为“齐旧四量”之一。汉代有“六斛四斗”为“一钟”的说法。如“亩钟之田”,就是说亩产粮食六斛四斗。其后又有说“八斛一钟”“十斛一钟”,早期的一斛约120斤,故无论哪种说法,“钟”都算得上一个穰穰满家的小粮仓。因此“千钟”也好,“万钟”也罢,就是形容富足,粮食多。《孔子家语·致思》记载鲁国贵族爱才,接济穷途潦倒的孔子,便“赐粟千钟”。又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一个叫清的重庆寡妇,继承了丈夫很多产业,出手阔绰,一次便“谷籴(dí)千钟”,就是买了很多粮食。“钟”加上“禄”,就是指优厚的俸禄。古代官员通常利用粮食来计算工资,譬如《汉书》中的“郡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dàn)”,就是城市的一把手年薪为两千斛,一石就是一斛。
关于“钟禄”的历史典故还有很多,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说楚昭王沦为亡国之君,以屠宰为生的屠羊对其不离不弃,随他逃亡。昭王复国后,要奖励屠羊“万钟之禄”,屠羊以无功不受禄为由,高风亮节,婉拒赏赐。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中,描述季成担任魏国丞相的理由,就是尽管工资待遇不菲,“食禄千钟”,但其中九成用来疏通关系,只有一成贴补家中。“食禄”就相当于公务员领工资,古语有云:“食禄者,不得与民争利”。东汉诗人郦炎《见志诗》中,以终日在乡间瞎混的陈平和沉溺钓鱼的韩信举例,叙述只要心怀大志,都可以“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成就一番事业。
通过古人的这些诗句和典故,这些石刻、木刻图像的寓意也就基本清楚了,就是“食禄千钟”,其意就是高官厚禄。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些鹿的细部刻画,都有一个明显扭头回望的动作,这个“望”,可能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希望子子孙孙能够尽享富贵荣华。关于这些图像出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古代滇文化的范围,具体原因不详。目前来看,在祥云、建水、师宗、泸西、嵩明、澄江等地均有发现,也许是受其影响,靠近云南东部的贵州兴义和盘县也偶有出现。这种图像当地老百姓一般俗称为“鹿望金钟”或“鹿望千钟”。
兴义捧鲊镇梁氏墓葬群鹿钟组合图像石刻拓片
南宋龚大人年届九十,朝廷要其辞官退休,抗蒙名臣李曾伯在挽诗中写有一句,“禄享千钟养,年登九袠(zhì)开”。之后在元代的一些杂记中,“禄享千钟”这种说法开始逐步被使用,如杨梓《二煞·士为知己死》中写道:“折末官高一品,禄享千钟”。明代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在其《禄诗》中同样写道:“禄天万斛身康健,禄享千钟世太平”。也许是吴承恩的影响力比较大,之后“禄享千钟”在民间的一些历书中慢慢被广泛传播开来,譬如比较常见的“禄享千钟万代昌”。钟声的“响”通“享”,加上寓意也好,故今天这种图像多称为“禄享千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