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册亨老县城为什么建在坡上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93313640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从安龙县到册亨县,过了冗渡镇,快到县城时,要下一个又陡又长的坡,这个坡上有个册阳村,是册亨历史上的老县城。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县城要建在一个非常不利于发展的坡上呢。

册亨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雍正五年(1727),这一年也是黔西南行政区划初步定型的一年。因盘江地区各路土司的领地犬牙交错,纷争不断,甚至惊动了雍正皇帝。故时任云贵地区的最高长官鄂尔泰,推动改土归流,希望借此削弱土司力量,加强朝廷控制。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调整行政区划。总的大方针,是将红水河(当时含南盘江)的北面,划入贵州。首先调整广西泗城府江北的广大土地,新增为永丰州,州署设在长坝(今望谟平绕)。土司行政结构主要由甲和亭构成,甲就相当于乡,亭就类似村寨。当然,这些甲、亭有大有小,生产能力也有好有坏。同时,考虑到一些甲、亭距离长坝太远,不方便管理,便在册亨设置州同,即“册亨、龙渣(今册亨丫他镇)二甲,岜皓(今兴义南盘江镇和安龙万峰湖镇)半甲,剥弼(今册亨弼佑镇)上甲,设册亨州同分理。”州同全称州同知,从六品,是从五品知州的辅佐官员。

因此册亨实际算永丰州的“下属单位”。永丰州就是今天的贞丰县,两年后,因长坝位置太偏,治所移到珉球,即今贞丰县城。新增的贞丰州,当然也包括册亨州同,全部划归南笼管理。但南笼当时只是一个厅,所以又将厅提级为府,这个南笼府就是兴义府的前身,府署就在今天的安龙县。大致比喻,南笼府是正厅级,永丰州是副厅级,册亨州同为县级,隶属关系一目了然。

既然要在册亨设相当于县的州同,选址建城是为第一要务,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楼浩,即今天的者楼,册亨的县城。二是郎卧,布依语坡顶的意思。郎卧山脚有水塘,形似砧板,读音Heengl。山坡在布依语中也可读Xis,连起来为Xisheengl,发音与“册亨”两字相近,故名册亨。民国时期,有风水师发现此地为“阳地”,才改名册阳。选择楼浩的优势,是早在康熙年间,楼浩即属泗城府西隆州下辖的巡检司,前文我们说过,巡检司类似乡镇派出所,基础条件好,贸易相对发达的地方,才会设置。此外,楼浩的地势开阔,有河水流经,两岸土地也肥沃。而选择郎卧的优势,主要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防守。考虑到改土归流刚刚起步,造成的社会动荡和不安因素还有很多,最终首任册亨州同许锡昌(江苏南京人),决定在居高临下的郎卧选址建城。这就是册亨老县城为什么要修建在一个坡上的原因。

册亨城于雍正六年(1728)秋开始动工,由于资金压力,城垣只用夯土修建。乾隆十一年(1746),时任州同对城垣进行加固,城垣基础换成石头,城墙部分仍用夯土。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重新在原址建城,为一劳永逸,此次建城耗时三年,全部使用石头,建成后城垣周长约1670米。因东面山脊高耸,无出入之道路,故未开东门。仅开三门,南门“怀远”,西门“柔远”,北门“绥来”。同时,在城中的东、北、中三个相对较高的位置,各筑一碉堡,每堡可藏兵二十。所谓“怀远”,意思是这地方虽然偏僻,但清廷没有忘记,是时刻惦记着的。“柔远”的意思也差不多,出自《尚书·舜典》的“柔远能迩”,就是怀柔远方。同样,“绥来”的“绥”也是安抚的意思。三个城门名称总的基调一望而知,对于册亨地区的土司们,改土归流是清廷将军们挥舞的“大棒”,三个城门则算画的“大饼”。

有趣的是,大饼画了,但建城的钱则要土司们自己出。据咸丰《兴义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册亨州同管辖范围略有改变,为册亨(今册阳)、百弼(今弼佑镇)、龙渣、罗烦(今岩架镇)四甲和本州半甲,前四甲还说得过去,都在册亨周围,分别负责修建城墙的东、南、西、北段,本州半甲只有三个亭,远在今天兴义的南部乡镇,但也参与帮助百弼和罗烦各修建了10米的城墙。乾隆二十八年(1763),册亨城墙全部完成。时年,迎来册亨新任长官宋宾逢。宋州同字七峰,湖南长沙宁乡人。见只有南、西、北三门,而不见东门,感叹“受祥纳气可少哉”,便在东面城墙修建阁楼一座,以充东门,纳祥瑞之气。

黔西南州博物馆现藏册亨城“柔远”门额拓片,长81厘米,宽41.8厘米,款识“大清同治十三年五月毂旦;署理苗州事候补知县刘管立”。显然,这不是宋宾逢时代的“柔远”门。乾隆年间的这座册亨城,先后受到两次起义军的攻城破坏。第一次是嘉庆二年(1797),受南笼府布依族首领王囊仙(本名王阿崇)起义的影响,册亨布依族起义军首领王阿报也率部起义,造成册亨城毁坏严重。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十九年(1849),浙江会稽人陈浩和安徽桐城人张元泰前后两任知县,“劝谕绅民捐修”,均对册亨城进行了维修,但根据咸丰四年(1854)成书的《兴义府志》记载,修缮并未完成。第二次是受贵州咸同大起义的影响,回族首领刘三头、布依族首领岑启和联合率部起义破城,到同治十一年(1872)起义军失败,册亨城已经成为一片焦土废墟。同治十二年(1873),候补知县刘管上任,号召官绅捐款款物,民众出力,在原址重建册亨县城,次年建成。颇为难得,居然沿用了乾隆年间的城门名字。

“柔远”门额落款中的“理苗州”,源于道光十六年(1836)州同谢文耀任上,时册亨州同改称“册亨理苗州”,但级别并未改变,还是县级。前文我们说过,这个“苗”是泛指,指西南少数民族,对于册亨来说,主要是布依族。“理苗州”和“理苗厅”都是清政府专门为管理西南少数民族设立的特别行政机构,原因是单纯使用军事手段,无法很好治理,设置这个行政机构,就是对民族地区的安抚和管理。贵州咸同大起义后,当局认为这个“苗”有歧视的意思,怕再次引发民族矛盾,故改为“册亨理民州”。这种做法也非册亨独有,贵州黔东南的雷山县,同样将“理苗”改为“理民”。

民国时期,册亨城已经改名为册阳,《册亨县城今昔谈》的作者袁仁华,还曾经担任过民国时期的册阳镇长。因位于陡坡,严重缺水,极不方便,多任县长均想搬迁,但始终未能事成。册亨县城从册阳搬迁到今天的者楼,则是195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1958年开始动工的。

编辑

张僡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