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夜郎时期的黔西南,有个标志性的双线箭头纹符号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65454500
积分商场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施耐庵在小说《水浒传》中,描述黑旋风李逵“善使一双板斧”。所谓“板斧”,就是斧刃又宽又平的大斧头。不过,电视剧里出镜的李逵,手持的一双短柄板斧,却是半圆刃。也就是说,刃部是凸弧的。如果按照西南地区出土战汉时期的类似文物来定名,李逵使用的这种半圆刃斧应该定名“钺”。《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但在具体的出土文物中,完全按照这句话是无法定名的。四川大学考古学教授范勇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一文中,通过对云贵川大量斧钺的比对,得出一个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结论,即刃的圆心角度大于100度左右,就是钺。作为十八般兵器之一的“钺”,自然不能缺席号称“夜郎兵工厂”的普安铜鼓山遗址。1978年初,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在对该遗址的普查中,发现一块砂石质的范,长14.5厘米,宽13.3厘米,厚3.5厘米,形制不是很规整。这块范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几何纹标志,具体图像为双线折成一个箭头纹,箭头的夹角部位,还有一个小的凸起。当时并不能确定这是制造什么东西的模具。

钺石范 普安铜鼓山遗址采集

两年后,考古队对铜鼓山遗址正式发掘,出土一件铜器,身形显得窄长,通高14.2厘米,刃口微弧,宽8.4厘米。刃两端向上卷翘,使得整个刃部的圆心角明显大于100度,故属铜钺无疑。该钺銎部呈长条形,銎口内凹,开成V字形,V字形上方,又开有一个贯通的喇叭形穿口。惊奇的是,穿口上方,带凸起的双线箭头纹出现了,与石范上的纹饰完全相同。同年,在普安铜鼓山遗址还出土一件稍小一些的铜钺,也略呈窄长形,通高8.2厘米,刃宽4.8厘米。这件铜钺除弧刃的刃端未卷翘外,其他部位特征与前述铜钺基本相同,让人惊奇的是,石范上特殊的几何纹符号又出现了。至此可以明确,这块石范是制造青铜钺的模具。此外,这个符号还出现在1982年兴义巴结镇(今称南盘江镇)采集到的铜钺上,目前已知道的至少两件。其中一件纹饰已经模糊,收藏在黔西南州博物馆,高9.6厘米,宽8厘米。一件纹饰相对清晰,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高13厘米,宽10厘米。两件同样銎口内凹成V字形,但圆刃更明显,身形也更短。

V形銎铜钺 普安铜鼓山遗址出土

V形銎铜钺 普安铜鼓山遗址出土

按照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杨勇老师的分类,西南地区出土的铜钺种类,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来源越文化的不对称形铜钺。这种铜钺主要的特征是刃部不对称,譬如靴型钺、斜刃钺、帆形钺等。其次是来源巴蜀文化范畴的荷包形铜钺,这种铜钺一般有对称的双肩,刃部呈一个椭圆形的布袋,整体形如荷包。再次是主要集中在滇西地区的蕈状铜钺,这种铜钺一般有较长的竖銎,半圆形的弧刃非常圆润,整体呈一把伞状。黔西南地区出土的这种V形銎铜钺与上述三种铜钺都不完全相似,似自成一派。

V形銎铜钺 兴义巴结镇采集

《太平御览》曰:“钺,王斧也”。甲骨文中的“王”,更是作斧钺之状。武王伐商,牧野誓师,其容“左杖黄钺,右秉白髦”,可知钺从诞生之日,便与斧紧紧相连,是王权和力量的象征。但这种象征意义更符合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出土的大型钺,如殷墟出土的妇好钺。黔西南地区出土的这种铜钺,既不威猛,也不霸气,甚至还没有一般的铜斧大,似乎达不到这个高度。如果作为兵器的话,又整体感觉比较迟钝呆滞,即便在銎口插入木质手柄使用,也没什么力度。那它们做什么用呢?

《礼记·明堂位》记载了一个成语“朱干玉戚”,这个“戚”,就是小的斧子。意思是古人一手拿起朱红色的盾牌,一手拿起玉质的小斧,在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这种左手执干、右手执戚的乐舞,属于古代武舞的一种,流传时间非常长。《明会典》中有祭祀社稷活动中武舞生的图像,其右手执的戚,与黔西南地区出土的这种铜钺非常相像。故猜测黔西南这些V形銎铜钺,可能是插入木柄之后,作为在当时举行的一些祭祀活动上使用。至于铜钺上带凸起的双线箭头纹,目前仅见黔西南,可能类似族徽,是当地部族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