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胜利日,一个令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日子。75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1945年9月2日受降仪式在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75年后的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这一日子,正是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对和平的珍视。
上海四行仓库西墙,如今这里也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向公众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牢记战争,是为了守护和平,构筑人类共同的未来。历史不应被遗忘,那是再久的岁月也无法抹平的痕迹。和平不能被践踏,那是再远的前行也要始终追求的阳光。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不变的追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推动人类共同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
当年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并肩战斗,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今天,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顺应历史潮流,鲜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和平理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2019年1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2017年1月,在日内瓦万国宫,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坚定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文明交流的引领者。中国以行动彰显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团结合作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也成为克服当今各种挑战的有效途径,为各国人民携手跨越阻碍、共同开创发展繁荣的新未来照亮了前路。
守护和平,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更加凸显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应发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精神,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携手打赢这场关系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卫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守护和平,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那些打着各种幌子任意干涉别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凌行径,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当前个别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正在威胁世界稳定和安全,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和平与发展才可持续。
守护和平,必须摒弃零和博弈思维。世界足够大,能够容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不冲突不对抗,以沟通促进合作,以对话解决分歧,努力扩大各方利益交汇点,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促进其他国家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满足各国人民对幸福安全的渴望和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75年前的浩劫警钟长鸣,它昭示人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思维,只会把人类推向苦难的深渊;穷兵黩武和强权独霸,只能把人类引向无边的黑暗。国际社会惟有摒弃意识形态分歧,相互尊重,同仇敌忾,才能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当今世界,我们仍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着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2018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世界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世界也不可能持久和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和平发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我们联合国各国人民决心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 《联合国宪章》开篇即宣告了人类的共同使命。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本着命运与共的精神,共克时艰,应对挑战。
守护和平,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