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北宋,为抵御崛起之辽、金、西夏等游牧民族,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被中央王朝运用到军事上,出现了一些能喷出火焰的“火器”。南宋,以力主抗金的德安知府陈规发明的长竹竿枪(管形火器)为基础, 开庆元年(1259),寿春府火器研制者制造出第一把“突火枪”。《宋史》记载:“以钜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后子窠发出”,即枪筒内装填火药和子窠,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的气体推力,能将子窠射出,产生击杀作用。但因枪筒材质为竹,“子窠”也只是用纸包裹火药的“子弹”,所以威力很小。依据宋代“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元代用铜和铁铸造出“铜火铳”和“铁火铳”,“子弹”也由“子窠”改为石球或铁弹丸,杀伤威力开始增大。据《元史》记载,至正二十四年(1364),元朝中书省右丞相达礼麻识理就已经指挥“火铳什伍相联”的部队,同蒙古的另一支帖木儿交战,这是“火铳”一词最早现于典籍。而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藏的一件铭有“大德二年(1298)”的铜火铳,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比史料记载还要早六十多年。
元代铜火铳,铭“大德二年”,蒙元文化博物馆藏,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火铳(chòng),又称“火筒”。《明史》载:“亦谓之炮,又谓之铳”。《清会典》载,“凡火器之小者,曰铳”。在元代首创的基础上,明代火铳得到长足发展,设计合理,制造更加规范统一,威力也不断增强,形成轻便灵巧、用于装备单兵使用的手铳,以及用于城防和水战的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1993年,兴义马岭镇农民在责任地挖土,挖出一件明代火铳,并上交文物管理部门,经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火铳为铜质,系单兵使用的手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铳身细长,总长43.7厘米。前膛呈圆筒形,膛管直径2厘米,内可填放铁砂、弹丸等。药室为增加填药量,呈球形隆起,直径4厘米。室壁钻一小孔,称火门,供安放引线点火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于发射者操持。此件火铳,通体铸五道加固箍,呈竹节状,用于防止器物开裂和变形。尾銎壁面,阴刻铭文:“凤阳行府,监造官镇抚孙英,教匠陈贵二,军匠超保住,三斤八两,洪武年月日造。”
明代铜火铳,兴义马岭镇出土,现藏黔西南州博物馆
凤阳,即今安徽省凤阳县。朱元璋故乡,元代为濠州。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建都于此,称中都,与明南都(今南京)、明北都(今北京),并称明三都。洪武六年(1373),中都改中立府。次年,朱元璋取“丹凤朝阳”之隐喻,改名凤阳府。洪武年间,明王朝设局造铳,主要有南昌、袁州、永宁、平阳、吉安、凤阳、永平七地,凤阳为其一。铭文中的“凤阳行府”,即“凤阳行都督府”简称。这件兵器的监造官是镇抚使孙英,即管理凤阳地方军队的长官。孙氏一族为凤阳名门望族,世袭应城伯之爵位,孙英是朱元璋同乡旧将孙岩之孙,卒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
尾銎壁阴刻铭文
明代国营的手工业体系里,生产群体主要有军匠、民匠和灶户。火铳在明代属“军工产业”,“特殊制造”,因此生产人员主要为军匠,也就是有手工业技艺的军籍人员。军匠在明代社会地位低下,长期在官府作坊或军器局服役,并且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更不得出仕为官。这件火铳的制造者为“军匠超保住”,教授指导和管理他们的人,则是“教匠陈贵二”。按照铭文,这件火铳重量为“三斤八两”。明代一斤约596克,“八两”即半斤,约298克,计算下来为2086克。今天我们对这件火铳实际称重,重量为2049克,悬殊不到四十克。
火铳落款“洪武”,但未有具体的年月
这件火铳落款“洪武”,但未有具体的年月。“洪武”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也是朱元璋在位时期的年号,共三十一年,起止时间是1368-1398年。那生产日期具体是哪一年呢?据郑绍宗《河北发现元明时期的管状火器》一文,1967年涞源县出土一件火铳,铭文“凤阳行府,监造官镇抚孙英,教匠任思毅,军匠丁□□(□部分文字缺失),三斤六两,洪武十年月日造”。又据崔树华《内蒙古出土铜火铳概述》一文,1971年托克县黑城公社也出土一件,铭文“凤阳行府,监造官镇抚孙英,教匠谢阿佛,军匠华孝顺,三斤半,洪武十年月日造”。再据项春松《内蒙古赤峰市大明镇发现明初铜铳》一文,1975年宁城大明镇出土两件火铳,镌刻铭文相同,为“凤阳行府,监造官镇抚孙英,教匠王受三,军匠曹成,三斤十两,洪武十年月日造”。从目前已知“孙英监造”的这四件火铳来看,全部为单兵手铳,形状、大小、重量也都大同小异,除了教匠、军匠名字不同,落款均为“洪武十年”。因此笔者推测,兴义马岭镇出土的这件火铳,生产日期也应该为“洪武十年”,即1377年。
明代火铳 河北省涞源县出土 图片来源《河北发现元明时期的管状火器》
朱元璋创建大明帝国后,元朝仍保存有梁王等残余势力,借云贵之险,继续与明王朝周旋。洪武十四年(1381)秋,朱元璋调派正在北方与北元作战的傅友德为征南将军,以蓝玉、沐英为副将,南征云贵,史称“调北征南”。据《兴义府志》收录的“明光禄大夫都督同知景双鼎墓志铭”,记载傅友德南征时,沐英手下大将景双鼎亦受命从广西泗城(今凌云县)出击配合,“进攻元之普安路,而驻营黄坪”,即从广西跨过南盘江,进占盘江八属一带。墓志称赞:“云贵之屯卫,自此起矣”。次年云贵平定后,景双鼎于“黄坪”安营置屯,亦兵亦农,耕战结合,至今兴义城郊还保存“景家屯”之故名。根据统计,火铳在明代早期已经广泛使用,各地驻军约有十分之一都进行了装备,因此马岭镇出土的这件火铳,从制造时间和出土地点看,大概率与因“调北征南”而驻扎在兴义的景双鼎部,存在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