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央视综合频道播出38集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前后的那段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历史。
这部电视剧强大的演员阵容和宏大的战争场面确实能吸引观众,演员的功底阐释了神似与形似的关系,现代科技手段在强化视觉的同时也深化了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理解,而最打动观众的还是精彩的叙事和细腻的情节。
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已经很多,人们关于遵义会议的故事并不陌生,而要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将一个熟悉的话题再次创作,如果不改变表达方式则很难吸引观众。该剧用当代的话语叙说历史风云,突出具有当代意义的历史细节,重点集中在为什么召开遵义会议、为什么能成功召开遵义会议、为什么能贯彻执行遵义会议。
自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革命的烽火迅速燃遍全国各地,红色政权相继建立,工农武装力量快速壮大。但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推行“左”倾路线,根据地丧失,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转移,决定西进之后再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政权已完全判断中央红军的意图,形成合围之势。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劝阻博古和李德,可是他们一意孤行,导致红军主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只得停止北上,转兵湖南通道,再向贵州黎平进发。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痛定思痛,接受毛泽东意见继续西行。到贵州瓮安猴场后,再次召开会议,毛泽东研判目前敌我形势,提出渡过乌江攻占黔北遵义。他这一次的建议得到采纳,红军各军团于1935年1月分头抵达遵义城下。
该剧在讲述中央红军遵义会议之前那段惨痛历史的时候,使用非常缓慢的节奏。惨烈的湘江战役、殷红的江水、李德无视红军将士牺牲的固执、博古在决策时的教条、毛泽东忧郁的眼光、周恩来和朱德等红军将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广大官兵迷茫的表情……通过昏沉的画面把观众带入到中央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时期。一组组压抑的画面令观众压抑,一个个剧中人物痛苦的神情刺痛观众的神经。观众希望剧情快速推进,而镜头却几乎滞塞凝固。这种刻意制造出的剧情和观众的心理在对立中形成张力,使观众既想跳出剧情却又深陷剧情之中。观看剧情的心里憋屈与中国革命这段憋屈的历史奇妙地高度统一,由此而使观众在昏沉的画面观看中深刻理解老一代革命家在危急时刻的艰难抉择。当剧情推进到红军占领遵义城的时候,观众的心情如释重负,期待电视剧最核心的部分出现。
可是,作为该剧最核心的遵义会议如果用文字浓墨重彩书写并不难,而要用影视语言吸引观众则有很大的难度。该剧在讲述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发生的历史时,采用故意延宕情节的表现手法,可以蓄积观看的期待心情,一方面消解观众对故事性的挑剔,另一方面也可增强观众对结果的探知欲望。观众寻求剧情答案的急迫心情和对革命前途焦虑的情感相互交织,模糊了影视剧与客观历史的界限,情绪随着剧中主人公的态度、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而起伏。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穿梭于周恩来和毛泽东之间,周恩来游走于博古和毛泽东之间,朱德纠结于最高军事长官李德和广大红军将士之间,博古徘徊于党员初心和当前处境之间,观众也漂游在电视创作者营造的艺术氛围与自己观看电视剧的现实环境之间。
在电视剧中,每一个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都在经受灵魂的拷问,都在坚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直面残酷现实的矛盾中挣扎。中央总书记博古尊重集体意见,同意召开政治局会议,建议在会上总结湘江战败的问题。因为张闻天与周恩来极力主张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博古服从党的组织原则,尊重多数人意见,同意将议题改为总结第五次反“围剿”。该剧用特写和中景镜头交互使用的方式再现遵义会议召开的场景:周恩来深刻剖析自己执行“左”路线的错误,彭德怀直言不讳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损失,张闻天和王稼祥客观回顾过去,朱德正视目前的严峻形势,刘少奇、陈云等同志都把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放在第一位,立体塑造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博古虚心听取批评意见并接受由张闻天起草的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的军事领导三人小组;由朱德总司令与周恩来政委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为军事指挥最后下决定的负责人。作为电视剧,不可能把这次会议转化成宏大场面;作为尊重历史的电视剧,不应该杜撰违背基本史实的人物冲突迎合观众的浅层次心理需求。创作者用当代眼光重新审视这段早已定性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用当代话语书写这段人们熟悉的这段中国革命史,不仅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引起了新的思考,开启了历史与现实、老一代革命家和当代人的对话。在对话中重温历史、解读历史,并从对历史的重温和解读中实现了电视剧的娱乐、信息获取、思想引领等传播效果耦合。创作者把观众带入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之中:遵义会议能够顺利召开并取得具有转折意义的结果,充分说明当时党的政治生活依然健康,党的集体初心仍在。
遵义会议之后的历史,今天很多人都只知道党和红军有了毛泽东的领导,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但是并不清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曾经有一个逐步确立的过程,更没有冷静思考遵义会议的决议能够得到贯彻的深层原因。该剧详细地讲述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确立,其实还经历了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阶段,我们今天能够从电视剧中看到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形成有一条清晰的政治逻辑。毛泽东指挥的土城会战失败了,但是中央没有因为一次战斗的损失而改变遵义会议决议,最终成就了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杰作——四渡赤水,我们今天能够从中真切理解复杂的形势需要灵活应变,更能从中深刻理解党的决议的严肃性。在这部电视剧中,观众不仅看到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而且从该剧前面部分细微的铺陈中体会到这一结果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的宗旨做思想保障,离不开党的组织原则做制度保障。从每一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扮演者细腻的表情中,观众仿佛能触摸到感受到共产党人一直坚守初心的温度,从而认识到遵义会议成功召开是一个必然结果。该剧设置多个挫折与奋进、批评与反思、包容与自责的剧情,真实且形象地表现了原则的刚性、纪律的严明、信念的执着和友谊的敦厚,间接地给出了遵义会议决议能够得到贯彻的答案。
该剧的创作者在对这三个重点的细致铺叙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伟大人格凸显出来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勾勒出来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了。
伟大的历史,当代的话语。长征题材,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