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聚居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黔东南州被列入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此外,全省还建立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非遗保护传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黔东南州丹寨县,这里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近八成,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不绝,目前全县共拥有国家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22项、州级非遗34项,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表演者 金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表演者金姗告诉记者:“我们苗族把锦鸡奉为神物。每逢盛大节日的时候,苗族的少男少女们都会模仿起锦鸡的动作神态翩翩起舞,这便有了锦鸡舞。在小镇上跳起锦鸡舞,不仅让游客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
游客 孙春芳
在古法造纸现场,游客孙春芳说:“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到1000多年的造纸艺术,还保存得这么好,很好地保存了我国这种古老文化,觉得非常地震撼。”
贵州省丹寨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 詹先俊
贵州省丹寨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詹先俊说:“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小镇,是在脱贫攻坚期间,万达作为帮扶丹寨,结合文化、旅游、自然条件等各方面资源,深入地挖掘非遗,引入了锦鸡舞、古法造纸、鸟笼、蜡染等项目,全新打造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动静记者 田婷婷
动静记者田婷婷介绍道:“走出非遗小镇一公里,我们来到了以鸟笼编制艺术闻名的卡拉村。卡拉苗寨有400多年的鸟笼编织历史,全村171户就有125户从事竹编工艺,是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手工编织鸟笼专业村。”
游客 梁芳
游客梁芳对记者说:“我们是一个车友会,组织大家一起开着车,从贵阳开上高速,现在已经能够直接到丹寨了。我们这个做完了以后,还能够带回家去做个纪念,挺有意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鸟笼编织技艺传承人 王玉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鸟笼编织技艺传承人王玉和告诉记者:“鸟笼改变了我们卡拉村的命运,国家保护生态的政策已经出台了,所以我们就把鸟笼转型成旅游产品,发展一些搞研学的、搞体验的,今年的工艺品占销售量的三分之二,大概在300万元左右。”
动静记者 田婷婷
动静记者田婷婷介绍道:“丹寨,被称为‘非遗之乡’,您可能注意到,我换了身衣服,因为接下来带您打卡的国家级非遗,就是它的制作技艺——苗族蜡染。蜡染的图案由苗家女用画刀蘸蜡,在布匹上勾勒而成,被形象地誉为‘指尖上的芭蕾’。”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 张义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张义苹说:“以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跟一些时尚元素结合,可以做出一系列的生活用品。我们现在做的这批订单,都来自广州、北京,我们每年的订单都有100多万,这些订单做完之后,都是快递发给他们的,因为现在交通也很方便,两三天就可以到了。”
贵州省丹寨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詹先俊告诉记者:“在没有通高速以前,我们到省会贵阳需要8个多小时。近年来,随着我们两条高速的开通,我们已经融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给丹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三五’期间,丹寨共接待游客24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189.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