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前不久迎来一群吃货朋友,十余条汉子,自天南海北,齐聚贵阳,呼啸街头,惟觅食是务。
这个成立了十年左右的小团伙,自己给自己取了个颇具气势和格调的名字,叫做“壹桌会”,请岭南名书法家黄君实题写,甚至还设计了一个“饕餮”logo,做成挂牌和T恤,招摇过市,煞是有型。据说一年四次相约,每次选择一地,几天时间内,走街串巷,饱尝美味,其足迹不仅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还履及海外,可见名不虚传。
本地有跟“壹桌会”相熟的朋友,特地准备了若干本拙著《食遇:贵阳小吃竹枝词杂咏纪事》一书,拿来让我签名,送给这群吃货朋友,以为贵阳寻味指南,并盛情相邀,要鄙人陪吃。
皆为同道中人,当然不能拒绝。
见面的第一顿饭,订在省人大培训中心,关于这家的特色,我得稍微安利下,因可能多数人并不熟悉,不过,这里的贵州菜硬是弄得不坏。以安顺风味为主调,提前联系讲定菜式,花江狗肉、炒小山药蛋、鸡蓉蹄筋、炒寡蛋、裹卷等等特色风味,都能准备且水准不低。
炒小山药蛋
吃下来满席尽欢,“壹桌会”的朋友显然不单心满意足,且对后几天的觅食行程更增了几分期待。次日正巧是周末,约定由我带路,尝尝平民小吃之味。大部队住在小十字附近,我想想看,还得是那条经典的路线——
豆腐圆子
从指月街出发,先吃素粉、豆腐圆子,再到蔡家街吃肠旺面,转入民生路,先弄些糖水泡的刺梨解解腻,然后买五香花生米和瓜子,吃破酥的引子包和三鲜包,然后绕回富水中路买一只香酥鸭,从省府路转进文笔街,进华家阁楼稍作休整,穿到电台街,最后吃铁签烤肉、喝水果冰粉煞尾。
刺梨
将近二十人的队伍不好带,好在训练有素,有组织,讲纪律,一路无人掉队拖后腿。唯独好些店铺实在面积有限或是生意太好,导致找座位稍有些麻烦,譬如指月街的素粉店,压根就没有坐处,各人捧一碗新鲜出锅的粉,三五成堆,站而食之,倒也别有一番乐趣。最好玩的是吃肠旺面,看到排着长队,店里人满为患,老饕们立马明白,来对地方了,但又有些疑问:“我们坐哪里?”
作为东道主,我自然心中有数,先安排两组人,一组排队买号,一组排队等面,其他人则赶紧在人行道上拾掇空下来的塑料凳子,一人码住两把,坐一把,另一把拿来放面碗。乱中有序,安置停当,面条煮出来,我飞快地找来一瓶醋,挨个加到汤里,还不忘交代一句:“千万小心,红油不要溅到衣服上!”
香酥鸭
至于包子和香酥鸭,直接上手,边走边啃就好。
除了觅食,当然也就着这几条老贵阳味道十足的街道,随带地介绍了城市的一点掌故,譬如,文笔街的粽子和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华家的显赫过往以及茅台旧事……
唯独烤肉稍稍叫人失望,原因是中午生意清淡,吃客不多,上串虽快,却是早早就烤好了的,不免欠些刚刚经历烟熏火燎的热度。好在点了几瓶冰冻啤酒,一行人走得大汗淋漓,正好借此消消暑。
酸汤鱼
接下来的两天里,据说还去吃了鸡丝豆花面、湖南面、鸭块面、酸汤鱼、吴宫爆等等,从离开后微信群里的反馈看,此行不虚。看完他们的留言,打油一个送别曰:
一桌一会一陶然,酒肉穿肠亦近禅。
谁道吃货非好汉,横勺挎箸下西南。
拉拉杂杂,想说的意思其实可以一言以蔽之:“天下吃货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