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的发展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并加快建设新能源体系。
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发电是主要方式。替代终端化石能源消费,电力是主要选择。不论从供给侧还是应用端,电力都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环节。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推动“电动中国”建设?今天的《黔来相约》,连线了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前林,以及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围绕清洁能源、动力电池等热点话题进行交流。
本台记者 卓越:欢迎各位嘉宾来到《黔来相约》,今天的话题是“电动中国”,各位如何看待当前的推进情况?
李东林:“3060目标”已经向全球宣告,我们国家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意味着全社会上下都在倒推,尤其是我们央企都制定了碳中和的路线图、时间表,这个推力是非常大的,催生了大规模的应用场景落地,通过场景拉动让我们在风光储等新能源装备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包括技术迭代速度、制造成本在国际上都非常有竞争力,目前出口量也非常大。
李新海:这其实是大家经常讲到的一个弯道超车的问题,国家制定了非常及时全面的规划战略,实实在在带动了新能源领域产业规模、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在无形之中把不同地域它的生产要素、地理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了,比如说贵州省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发展就是一个例子,那未来保持这样一个强劲的势头,已有的战略要持续地推进,政策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陈前林:就像两位说的,通过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发展数据都很亮眼,传导到新能源材料上需求量也都是逐年攀升的。迅猛的发展态势下我们要看到一些问题,比如类似磷酸铁这种技术壁垒相对来说比较低的项目,很多企业跨界在做,布局的时候就需要擦亮眼睛,在发展中还是要侧重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台记者 卓越:确实,目前新能源产业部分链条上的产能过剩问题备受关注,我们要如何应对?
李东林:不可否认现在整个投资热度造成能源装备产能局部可能会有一些过剩现象,所以国家部委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概念,做好顶层设计,还有各级政府也需要出台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去做大做强,到国际上去竞争,第三就是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比如用互联网的概念去构建未来能源网,进一步消纳清洁电力,这里面会遇到大量的技术革命,我们也期待这种革命的到来。
李新海:其实全球每一个领域的科技和产品发展都是从无到有,然后高速发展,高度竞争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新能源领域我认为不用担心这个过剩,而是应该鼓励持续的创新和竞争。那么竞争的核心点还是技术的创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而且这个高度不仅仅是站在省内、国内,还应该站在全球的视野来推动。
陈前林:是的,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创新,比如贵州磷化集团的净化磷酸、中伟的三元前驱体、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等,真正头部的优质产品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我们要立足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
本台记者 卓越:我们梳理发现,在今年各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少地方都提到抢抓新能源“风口”。那要持续做强竞争优势,有哪些关键领域是需要政府及时“补位”的?
李东林:像风电、光伏是一些间歇式能源,对于电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比如用储能去解决电网的稳定问题,国家这个层面要相应地做支持。
陈前林:配套储能里面,化学储能技术目前是一个重点方向,这就涉及到电池的需求、电池原材料的需求,其中有部分材料国外依赖度很高,怎么实现安全可控?除了加大产业链布局,资源高效利用非常关键。例如以磷矿里面的“氟”为例,现在回收率可能只到达50%左右,如果我们能够提高到80%以上,就可以解决很多行业的“氟”来源问题。也希望国家出台政策进行规范引导,比如开发利用资源提取率、综合利用率必须要达到多少,一个基本的准入条件。
李新海:我很赞同,行业健康的发展怎么来保障?在具体实施方案层面很重要的就是准入机制问题。我也想补充一点,新能源产业的化学过程应该以新能源产业的标准去对待,不能“一刀切”,谈“化学”色变,只允许准入化工园区,这方面的准入机制我认为还可以商榷。谈回资源利用,现在储能领域、电动汽车领域大量用的锂电池,大家担心锂资源够不够。从我所掌握的情况呢资源是够的,关键是资源的定义是什么?那就是要把所有含锂的矿物,不同品位、类型,都能高效地利用,说到底还是要持续的技术创新。
本台记者 卓越:刚才大家都谈到了科技创新,那对于构建集群竞争力各位怎么看?
李东林:这肯定是很重要的,比如在电动汽车领域,除了电池我们不做,“三电”里面电机电控我们都在干,但是毋庸置疑没有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动化各行各业发展起来肯定会受到很多掣肘,目前一台电动汽车成本百分之五六十就是电池。包括风机、光伏等产业链条很长,上游功率半导体我们也做到了隐形单项冠军,但确实有些环节还有短板,需要开放协同打造创新联盟,把上下游的企业也拉进来共同去破解,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
李新海:这是一个典型的产业链互动,互相促进的过程。就像笔记本电脑、手机一样,芯片为什么成本占比最高,因为技术上它占据了制高点。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电池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陈前林:实际上电池里面成本占比最高的是正极材料和电解液,这意味着如果电池材料技术迎来关键性突破,会传导到电池成本、储能成本的下降,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可见新能源产业是高度协作的,不仅有产业链之间的协作,具体到区域之间,也有资源、政策与人才技术的整合。贵州也正在探索不同的合作模式,你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头部企业,一问都有贵州基地,通过优势互补,来做强我们整体的竞争力,共同助力我国能源转型。也欢迎更多有实力的科技人才、科技企业来到贵州,这里一定有干事创业的空间和热土。
李新海:从我过去在贵州省做的几个项目来说,确实是我们的技术、资本再加上贵州省本身的资源、发展战略等优势,几个项目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未来我们计划在贵州继续推进一些电池储能研究项目,也希望借助新能源的发展融入到贵州的青山绿水中,助力它变成金山银山,用我们的技术革新带来社会和谐幸福的发展。
李东林:贵州是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们也在贵州有所布局,计划在贵安新区打造一个新能源装备基地,同时也把我们交通领域的先进技术带到贵州,比如说自动驾驶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的绿色出行方案、推动高比例的清洁能源构成。多彩贵州,绿色贵州,我们新能源一定有大发展。
本台记者 卓越:通过各地区的协作,期待电动中国,续航更远。再次感谢各位来到《黔来相约》,期待未来相聚贵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