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前后,相继成立了湄潭县革命委员会、桐梓县苏维埃政府、桐梓县革命委员会、习水县革命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余庆军政委员会、瓮安县革命委员会等县级政权组织和近50个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组建了黔北游击队、赤水河游击队、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红军赤(水)合(江)游击队及20多个区、乡革命武装组织。建立了“遵义赤色工会”“桐梓县农民委员会”“绥阳县农民协会”等40多个革命群团组织。
各级革命政权和各革命团体认真宣传执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以扩大政治影响。黔北根据地的革命组织采取口头宣讲、写标语、画漫画、发传单等形式,对《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以及创建苏区的重要文件等广为宣传,并在斗争中贯彻执行,比如集中力量打击国民党和军阀官僚地主豪绅,暂不没收富农的土地和农具,保护守法商人等。这对于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地方革命政权、革命武装、群众组织的带领下,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的土地革命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打土豪800多户,获大批浮财,除提供军需外,分给穷苦人民。仅遵义县就打土豪153户,穷人分得粮食90多万斤。桐梓县缴获大洋39200多元,仅打开天门洞等3个洞就缴获黄金160斤。
红军转战黔北期间,先后组建的游击队以及一大批区、乡游击武装在配合其他革命群众组织惩治官僚、军阀、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的同时,把斗争矛头对准地方反动武装和国民党部队,灵活机动地配合红军主力作战。中央红军三渡赤水前后,赤水河游击队、赤合游击队、黔北游击队在川黔边境、赤水河两岸,牵制国民党中央军团、川军、地方民团对红军主力的围追堵截;遵湄绥游击队则在遵、湄、绥边境牵制黔军第三师一部和地方民团,配合红军开展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的战略行动。
1935年3月下旬,中央红军南渡乌江,进军云南后,黔北、赤水河等游击队,继续在赤水河以东、川黔公路以西的广大地区坚持斗争。直到7月上旬,向川南转移,与川南游击队会师,开展川滇黔边的游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