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年除夕的前夜,贵州还有280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
继2017年连续发起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和秋季攻势后,贵州发布了“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再次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打响以农村“组组通”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 ”等“四场硬仗”。
在中国扶贫之路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一条充满贵州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之上,回响着奋勇前行的铿锵足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山而贫、受困于路,交通,一直是贵州脱贫攻坚最为突出的短板。
兴仁市波阳镇流水寨的清晨,总是从韦欢妹的家中开始苏醒。
早早起床、做好早饭,吃完早餐,天还没有亮,韦欢妹就组织弟弟妹妹们戴好头灯,准备上学。
杨柳井村小学远在山崖的另一边,翻山越岭才能到达。
村民李亚建说,从流水寨到杨柳井村要走两三个小时,走毛路陡得很,又有石头下来,雨下大了又不敢走。水大,石头也会下来,非常害怕。
村寨前,是滔滔流淌的河水,房屋后,是笔直陡峭的山崖,村民们只能通过一条土路走向山外。
出行难、生存难、脱贫更难,在杨柳井这个深度贫困村,流水寨是其中最偏远的村组,这里一直保留着男耕女织、人背马驮的生存方式。全寨127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贫困发生率超过50%。
流水寨的困境,也折射着贵州省农村交通的历史之痛。
2017年以前,贵州全省近19万个村民组,30户以上村民组道路通畅率仅为68.9%,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的重要指示,这年8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的攻坚任务。
2017年11月,流水寨的通组路动工了。
波阳镇党委书记赵开富介绍,修流水寨这个路是比较艰难的,一边要防危石往下滚,另外还要考虑寨子里面的组组通串户路、庭院硬化、饮水工程等同步推进,压力是比较大的,投入资金也比较大,但是不管条件有多艰难,都要想方设法把进寨路修通。
为了修通这条进寨路,兴仁市打破常规,按照100万元1公里的标准来实施项目,总投资超过了500万元。
不计成本保障脱贫攻坚,贵州算的是百姓民生的大账。为了打赢这场“组组通”硬化路大决战,省级补助资金达314亿元。
历时22个月,贵州省共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 全省3.99万个30户以上村民组的通畅率提高至100%,真正打通了群众出行和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3月,流水寨终于告别了交通的不便:一条硬化路,接通了杨柳井村和流水寨,孩子们再也不用攀爬山崖去上学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危房改造也提上了日程。
李世光是流水寨的统计员,他的工作职责也包括巡视和监控流水寨山崖上的危石。
“以前没有安装这个网的时候,出门特别害怕,因为寨子里面发生过石头坠落下来打到人的事情,已经很多次了,自从安装这个防护网监控设施以后,老百姓现在种地、种田、放牛都比较放心,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担心石头滚下来,砸到人和牛马。”李世光说。
几张防护网,排除了山崖落石带来的危险,安全隐患较大的房屋,也都另址重建。
流水寨的危房改造,为70户人家带来安全的居所。在贵州的农村住房保障行动中,有近50万户这样的农村危房得到改造,50万个贫困家庭得以安居乐业。
今天的流水寨,危房改造、庭院硬化、通讯光纤和自来水管网铺设、卫生厕所与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陆续推进,一个全新的布依族村寨,在大山深处蓄势待发,破茧成蝶。
告别了步行,韦欢妹和弟弟妹妹们坐着农村公交去上学,看着车窗外的风景,都是新奇与期待。
坐上扶贫干部驾驶的汽车,李亚建和她的老姐妹第一次走出波阳河谷,去册亨县的集市赶场。在各种各样的纱线中,两位老人尽兴挑选,织了一辈子的布,她们终于用上了又细又软的棉纱线。
通畅的道路,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幸福的日子,就像是流水寨的名字一样,在人们的拼搏与奋斗中奔涌流淌。
从密如毛细血管的通组路,到跨越高山峡谷的高速路,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如今处处是通途,昔日深藏于大山之中的资源开始走向世界。
贵州全省“组组通”硬化路的建设与推进,共带动农业产业发展500余万亩,乡村旅游村寨数量突破3500个,1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正沿着这条坚实的小康之路,奔向触手可及的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