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光,贵州桐梓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理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史学会顾问、贵州地方志研究会顾问。著有《贵州古代史》(合著,任副主编)、《贵州近代史》(主编之一),参与编写《贵州通史》五卷本中第一卷魏晋至五代十国、《贵州省志·政府志》《贵州省志·文史馆志》等。
在上一期“贵州文化老人 | 司马迁写夜郎当代史——《读史集稿》选篇”中,张祥光先生从《史记》出发让我们认识了传说中的夜郎。今天,我们继续下一篇《诸葛亮与贵州》,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又和贵州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相关链接:
诸葛亮与贵州
诸葛亮与今天贵州发生关系,缘于在辅助刘禅治理蜀国时亲率大军征南中。征南战事结束的回军途中,他曾走过贵州土地,是我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个亲自到贵州的古代著名政治家。
南中包括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大部及广西北部沿边地区,古为“夷越之地”。
建安十二年(二O七年),也就是诸葛亮二十七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政权。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由“三分天下”而逐步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处理与边境各民族关系的方针。
蜀汉章武元年(二二一年),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政权的建立,南中成了蜀国的后方。南中对于蜀汉来说,命运攸关。没有南中的稳定,也很难稳定蜀汉政权,更谈不上北伐中原统一全国。刘备称帝后,采取政治招徕政策,派李恢任庲降都督,坐镇平夷(今贵州毕节)管理南中。然而政治招徕的政策不能奏效,南中大姓、夷帅乘其蜀国与孙吴抗衡,无暇顾及南中之机,据地称雄,纷纷起兵反蜀。
蜀汉建兴元年(二二三年),刘备病死。临死前,刘备把蜀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托付给诸葛亮。十七岁的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掌握了蜀汉的内外大权。而此时南中大姓、夷帅趁刘备病死,加紧了反蜀的步伐。其反蜀势力大者有三:一是益郡大姓雍闿,一是越巂太守高定,一是牂牁太守朱褒。牂牁,汉武帝设郡后,在两汉时其地辖有今贵州大部及云南、广西一部。因此,一提古代牂牁郡,读史者就会与今贵州黔南、黔西、黔中等地相联系。朱褒在牂牁起兵反蜀时,还杀了蜀汉派往牂牁巡视的官吏常房。然后又反咬一口,上书蜀汉朝廷,诬称常房“谋反”。在南中诸郡皆叛的情况下,当时诸葛亮就有用兵的打算,之所以没有立即用兵,一是刘备刚死,“未便加兵”;二是曹、孙两大敌对势力还须认真对付,必须修好与孙吴的关系,避免两面作战;三是丞相长史王连上书反对。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外部与孙吴已重归旧好;内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蜀汉国力有很大增强。到蜀汉建兴三年(二二五年),解决南中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诸葛亮决定出征南中。
诸葛亮将征南大军分为三路:东路由马忠率领,马忠在此前任门下督(丞相府属官员),此次南征被任命为牂牁太守,任务是由僰道(今四川宜宾)进入牂牁;中路由李恢率领,李恢为庲降都督后,一直驻守平夷,他将直接攻益州郡;西路军是其主力,由诸葛亮亲自率领。诸葛亮计划先平定高定的反叛后,再从西侧配合李恢军。三路大军将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会师。东路马忠军进展顺利,其原因,一是朱褒的势力很弱,二是马忠本人很有军事才能。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时,巴西太守闫芝征发诸县五千兵,派马忠率领接应刘备。刘备在永安(今四川奉节)接见马忠后对人说:“我在战争中失去了黄权,但又得到了马忠,真是世上不乏贤才!”马忠平定朱褒叛乱后,最先达到滇池。李恢率军征战,“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东面打到了今贵州黔西南一带。诸葛亮率大军全歼高定后,又于五月渡过泸水,接应李恢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泸水即泸江水,就是今金沙江在四川宜宾以上、云南、四川交界处的一段。选择这样的时间,与南中气候很有关系。郦道元在《水经注》泸江水条下写道:“(泸江水)时有瘴气,三月、四月径之必死,非此时,犹令人闷吐。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说明五月以后是出征南中的最佳时机。诸葛亮率大军于三月从成都出发,与高定等夷帅前后经过半年的战斗,到秋天平定,十二月回到成都。诸葛亮率大军返回路线是由滇池(今云南晋宁)、味县(今云南曲靖)入汉阳(今贵州赫章、威宁),经僰道(今四川宜宾)返回成都。与诸葛亮同行者,有刘备称帝时蜀汉派出的首任牂牁太守费诗。《三国志・蜀书・费诗传》说:“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征,归至汉阳,降人李鸿来诣亮。”这里明确记载了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二二五年)岁末踏上了今贵州土地,经过赫章、威宁,再进入四川回到成都的史实。在汉阳还封济济火为王。嘉靖《贵州通志》卷十一载:“先有慕济济者,与普里部仡佬争为君长,迭有盛衰。其后有曰济济火,善抚其众,时闻诸葛武侯南征,通道积粮,以迎武侯。武侯大悦……封为罗甸国王。”
诸葛亮征南中胜利,不仅消除了蜀汉政权后方的不安定因素,而且为他以后北伐奠定了雄厚的人力、物力基础,有利于这一地区在财力、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开发。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即对郡县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南中五郡变为七郡。郡多了,县也增加。如牂牁,蜀汉从牂牁、建宁两郡中各分一部分置兴古郡,牂牁郡中又增加了广谈县。郡县增多,说明蜀汉派往南中的官吏增加,统治加强,人口增多。为了实现“南抚夷越”,安定南中,诸葛亮很注意官吏的选择,他选拔有才能的马忠为平定南征后的第一任牂牁太守。马忠在任上“抚育恤理,甚有威惠”。其后又先后两次任庲降都督。史称马忠治理南中“处理能断,恩威并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马忠死后,夷民“为之立庙祠”,深受夷民爱戴。牂牁地区物产丰富,雄黄、丹砂早已闻名于世;平夷县的茶、蜜,在《华阳国志》上作为特产记载,这些都是诸葛亮“军资所出”的物质基础。南中平定后,各族人民进一步向定居农业发展。明代学者杨慎从贵州到云南后所写的《滇载记》追述说:“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乃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诸葛亮一生的政治风范,他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在贵州各族人民心中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死后,立庙祭祀遍于各地。据统计,仅在明代建省以后,贵州即有武侯祠十六个,而与他的名字相联系的纪念遗迹,遍及全省各地。说明人民对这个政治家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