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这是表彰名单当中,唯一一个被画上方框的名字。邓小岚,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领队,带领44个大山的孩子走上了北京冬奥会的舞台。
当希腊语的《奥林匹克颂》一出来,有人问:“这些天使从哪来?”他们从300公里外的太行山来,从脱贫致富的革命老区来。
抗日战争年代,《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便驻扎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邓小岚的父亲邓拓,就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他率领报社人员辗转于马兰村地区,边战斗边出报。1943年邓小岚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的乡亲家中。也因此,邓小岚称马栏村为她的“第二故乡”。
2003年,退休的邓小岚到马兰村为烈士扫墓时遇见了一群前来扫墓的孩子,本来,她想和孩子们为烈士唱一首歌,却发现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唱。那个时候的马兰,还是一个一下雨,房屋就可能随时倒塌的穷村庄。睡觉都是问题,谁又敢做音乐梦呢?
于是,热爱音乐的邓小岚决定教马兰村的孩子们唱歌。
邓小岚首先为马兰集资了4万元,把村里的校房翻修一新。而这次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和马兰村分开过。2006年底,她把家人和朋友们捐送的手风琴、小提琴和吉他等乐器一件一件地背到了马兰村。两年后,在北京市中山公园,来自马兰村的小乐队身着整齐的服装开办了一次小型音乐会。当时除了孩子和家长,几乎没人知道,几十个学生的蓝色衬衣都是邓小岚一针一线改出来的。
2022年3月21日晚,邓小岚因突发脑血栓不幸离世。18年,她和风雨战斗,和困难搏击,用音乐改变了一座村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信仰无所谓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她不是孤勇者,她是勇者。所谓勇者,山无遮,海无拦。是她,用音乐唤醒马兰的春天。
谢谢您,邓小岚老人!
(实习生李雨泽对本文亦有贡献)